喜戒禪師 開示 ‧ 釋自詠 譯
「善於行善」意為善知如何對事物做出合宜的回應;「內心安詳」是指寂靜安詳的涅槃境界。希望到達涅槃的人,應當照著以下所教導的去做。
〔個性的培養〕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有能力
比丘必須有能力為解脫生死的輪迴而奮鬥,他必須有不斷精進於禪修的準備。
◎完全地正直
在巴利語詞中「ujU 」這個字是直的意思。一位比丘必須正直,完全地,沒有任何迂迴的正直。也就是必須坦誠,不僅是一般所認為的坦誠,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誠。
◎善順
「 suvaco」在巴利語詞中是容易溝通的意思。容易溝通表示一個人願意接受勸告及他人的批評。當被批評時,他不會生氣;被告誡時,也不會因此而瞋怒。同樣的字出現在另一部經──《祝福經》(The Blessing Sutta)。在這裡「 suvaco」被解釋為服從。《慈經》中 ,所謂的「善順」是指一個人必須有接受他人勸告而不生氣的心理準備。因此,比丘必須具足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批評而不發怒的特質。
◎溫和
比丘必須溫和──在行為、語言及意念上保持溫和。有時,你可能會看到一些不溫和的行者,但溫和對比丘來說卻是一個好的特質。比丘們修習慈、悲、喜、捨,所以應該保持溫和 ──做事時溫和,行走、講話時溫和,意念也時時保持溫和。
◎謙虛
比丘必須謙虛而不自滿,也不應自傲。人們,尤其是尚未證得阿羅漢的人,總是容易自傲。他們會對自己的出生、學歷、知識、辦事能力,及成就等感到自傲。這種慢心即使到了第三果──阿那含果,還是會生起,雖然並不是太嚴重。比丘應該試著減少並去除這種自滿的心,而保持謙虛。當一個人自傲時,別人不容易親近他,他也無法很善巧地指導他人,因此無法成為好的領導者或好老師。比丘必須謙虛,當他修行愈前進時,他將變得愈加謙虛。
佛世時,佛陀最優秀的弟子是舍利弗尊者,他雖然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次於佛陀的大尊者,但是他非常謙虛。有一次,他的下裙穿得不是很整齊 ,衣角垂了下來,一位在當天剛剃度的七歲沙彌,指著下垂的衣角,並告訴尊者它沒被穿好。舍利弗看了一下他的衣服,便將下裙調整好,然後對著七歲的沙彌合掌說:「老師,現在可以了嗎?」舍利弗是如此地謙虛,這也是很多比丘喜歡他的原因。比丘應該像舍利弗尊者一樣地謙虛。
〔生活行為〕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知足
知足是指對於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因為接受在家人的護持,比丘不應該這個也要、那個也要,應該要知足,對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假若比丘需要很多東西時,就會向在家人要求:「我要這些衣服,我要一個新缽。」這將給在家人帶來困擾。知足是很好的特質,出家與在家的行者都應該培養。當能夠知足時,你就會擁有快樂。佛陀說:「知足是最好的財產,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因為他們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經上說「知足」就像用皮革包裹住你的腳,當踩在地面上,雖然無法將皮革鋪滿整片大地,卻可以包裹你的足下,只要腳被皮革裹住,也就如同整片大地被皮革鋪滿了。對所擁有的感到知足時,你也就擁有了一切,因為你將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知足是比丘必須具備的良好特質
◎容易被護持
「容易被護持」是不對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應。當有人帶東西來,不應該說:「我不要這件,我要那件。」這種人就是難以護持。「知足」與「易被護持」,是比丘必須具備的特質。比丘必須對已擁有及他人所給予的感到知足。當具足了這二種特質,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
◎少務
比丘不應該太忙,不應該周旋於過多事務之中;也不應忙碌於世間的事,在那些無益於精神提升的事中團團轉。比丘必須少事少務,如果必須要做些什麼,也必須是修習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義,其他的責任及事務,都應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比丘的生活必須少務。
◎生活簡單
簡單的生活型態就是保持生活的輕簡。比丘應只擁有少數物品而不是太多,因為比丘過著出家的生活,雖然可能是住在寺院之中,也要能很容易地安排自己,隨時都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而沒有太多的背負。
比丘應過著簡單的生活,只需要八件必需品,當有了這八件物品,就足夠讓他們過生活。佛世時,這八件必需品是被允許擁有的,若有其他特殊情況,比丘也能擁有十或十二件,那就是數量不多的缽、袈裟、杖、涼鞋。比丘所擁有的就僅僅是這些東西,他們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
當比丘擁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遊行各處,不管想往那裡去,都不必擔心背負太多東西。在今日,如果比丘還可以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不是非常美好嗎?現代的比丘都擁有太多東西,就像我,如果要遷移到其他地方,可能必須要租一台卡車或類似卡車大小的交通工具才能載得完。
經典上說,比丘必須像隻飛鳥,鳥兒的翅膀就是牠唯一的所有,牠們只帶著翅膀遠行,比丘就必須像鳥兒一般。我們是學習中的比丘,應該學著過簡單或輕便的生活,能輕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財物。
有一則關於少欲及多欲比丘的故事。在錫蘭的Anuradhapura古城,有一位名望很高,為眾人所知的比丘。一天,有一位比丘朋友來探望他,他這位朋友喜歡擁有許多東西。這位遠來的客比丘認為常住比丘這麼有名,在該天早上,一定會有很多人到寺院,供養食物及東西,於是期待著能收到許多好東西,可是那天早上卻沒有人來。常住比丘便告訴來訪的朋友要一起出外托缽,外出托缽回來後,客比丘心想:早上沒有人來,中午就一定會有人帶食物來。但到了中午,還是沒有人來。就這樣地,常住比丘是一直過著很簡單,並沒有太多積蓄的生活。
有一天,二人一起外出托缽,客比丘告訴常住比丘,離城不遠處,有個非常好的地方,客比丘建議可以一起到那兒去。常住比丘便說:「好哇,那我們就一起去吧!」客比丘回答說:「請等一等,我還有一些東西留在寺院,我的杖、我的缽、我的袈裟,我的所有,我必須要回去拿。」常住比丘聽了後說:「怎麼你會有這麼多的東西?」客比丘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馬上換了個口氣,跟常住比丘說:「其實我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任何地方對我來說都是好地方,任何地方都是適合的,在Anuradhapura城裡,還有一座塔,那裡供奉佛陀的舍利子,我留在這,可以好好地用功,所以我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了。」就這樣,客比丘留下了不解的常住比丘,獨自地往回走。這就是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的比丘。
◎守護根門
守護根門 ──守護眼、耳等六根,這也是一項好特質。守護眼根是指比丘必須照顧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惡法,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所緣時,必須訓練自己不染上惡法,這就是比丘不東看西看的原因,不應該看這看那的,像好動的猴子一般,目光應該盡量朝下。在言語或其他根門的守護上也是一樣,比丘必須能控制自己。因此,你看不到與一群人玩笑嬉戲的比丘。
曾經有一次,我聽類似學習會話的錄音帶,卡帶中的演說者建議聽眾,當對著他人說話時,必須看著這個人的面孔。同時,他也鼓勵握手。聽到這裡時,我心中就想:「噢!那不適合我。」當比丘講話時,不要望著對方,必須目光朝下。比丘也從不與人握手,尤其是婦女。比丘應該守護六根,他必須守護眼睛,守護他的耳朵、鼻子,總之,六根都必須守護。
◎謹慎、不輕率
謹慎是聰明、有智慧的真實展現。除此之外,比丘也應該不輕率,不在行為、言語,以及意念上輕率。比丘不應莽莽撞撞,也不應該自負。
◎不貪戀眷屬
比丘不應對在家人有所執著,這樣的特質是值得被鼓勵及讚歎的。比丘不應該說:「這是我的護持者,他就像我的兄弟,而她就像我的姐妹。」佛陀說:「出家人必須如月亮一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月亮不正都是新的樣貌嗎?今天的月亮是一個形狀,明天的月亮又是另一個形狀,所以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相同的,比丘每一次與護持者的接觸也要是新的,不要記下他們的名字與地址,也不應該染著攀緣。現代人也許不會同意這一點,但是經典上曾指出比丘不應該分享在家人的快樂與悲傷。在巴利文裡有一句「Sahasoka,Sahanandi」,意思是快樂與悲傷的感受在一起。比丘是遠離在家的快樂與悲傷的人,他過著出家的生活,所以不應受在家人起起伏伏的心情所影響,應該遠離,不應執著攀緣。
〔不犯錯〕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
比丘不應該輕犯極小的錯誤,以免被他人及智者所譴責。如果所做的這一件事將帶來責難,就應該避免。這是比丘為了修習慈心觀所必須培養的特質。
講到這裡,比丘應該具備的特質共有幾個呢?他必須有能力、正直、完全正直、善順、溫和及謙虛,知足、易被護持、俗務少、生活簡單、守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不貪戀眷屬、不犯極小的過失,以免受到智者譴責,共是十五項特質。比丘必須培養這十五項特質,在家的行者也能做某些程度的學習與培養。
慈心的修習
〔培育慈悲的心念〕
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經文接下來的部分,佛陀教導如何修習慈心觀。比丘必須培育這樣的心念:「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他必須將這慈悲的心念散播給所有的人。
〔慈心的所緣〕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我們說「願一切眾生,和喜充滿。」這也是慈心觀的修習。但更具體地,我們也可以特別祝福某一類的眾生。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比丘各種不同方式的慈心觀。
◎弱小與強壯
首先,願所有弱小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也願所有強壯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為一組的兩類眾生。
◎長的、矮短、中等
然後是長的、中的、短的眾生。長的如蛇等其他類似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還有其他長度中等或較短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為一組的三類眾生。接下來是體型大的,如大象和鯨等,及中型、小型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體態壯碩 (巨大或肥胖)、中等、瘦小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可見不可見
然後,是我們曾經見過與不曾見過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在我們周圍及離我們遙遠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已出生與即將出生的眾生,願他們內心喜悅,願他們快樂,沒有分別。
根據這部經,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修習慈心觀。我們並未修習在此經中所教的另一種方式。它主要分為四對及三組,四對是指願所有一切軟弱與強壯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在我們鄰近與離我們遙遠的,已經出生與即將出生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然後是三組(三類眾生互為一組)。願所有一切長的、中的、短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願所有一切肥厚或胖的,中型的,及瘦或小的眾生,願這些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或願他們身喜悅及心喜悅。我們可以依據這部經的教導,如此修習。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練習慈心,我們練習的是《清淨道論》所教導的方法,將所緣一點一點地擴展,直到含括一切的眾生。另外,還有五百二十八種練習慈心觀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修習慈心觀。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我們以四對三組的方法來練習。
〔沒有傷害他人的心〕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這也是慈心的一種表達「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希望無人存有傷害他人的心。
〔如母護子〕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這是一段很美的文。母親將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唯一的孩子,即使她自己的生命面臨危險。一個人必須散發慈悲與無量的心給一切眾生,因此,修習慈心觀時,必須視所有的眾生如同你唯一的孩子,即使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危難,他都能安安穩穩地受到你的保護。
〔超越時空的限制〕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接著,我們散發慈悲的心念遍滿整個的世界。「上方、下方及十方」是指上至天人的世界,下至地獄,心念不斷地擴展,遍及十方。「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敵意。」我們修習慈心觀到最後一個階段,必須遍及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地分別,擴展直至全宇宙,任何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慈心是無法衡量及沒有限制的,因為它的對象 ──眾生,是沒有分別與限制。
〔正念而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這裡是教導我們,在什麼時間修習慈心觀。「正念」是帶有慈心的正念,這裡主要說的是慈心。所以當一個人在醒覺的狀態,不管是站立、走路、坐著或躺下,都必須保持慈心。慈心必須不間斷地練習,駕駛中、坐巴士、搭飛機、工作時,不論你正在做些什麼,都可以加以練習。佛陀說:「無論一個人站著、走路、坐著或者躺下,只要他是醒覺的,就必須保持正念,慈心的正念。」
當生活充滿慈心,你將生活在生命中一種崇高的境界,即是過著聖者的生活,你也就是住在聖者的安住處。
慈心的殊勝
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不再受生〕
慈心觀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及四禪,只有第五禪無法達到。
禪那是修觀禪的基礎,禪修者可以修習觀禪達到解脫。「不落入邪見」指經由修習達到初果聖人的階段,已斷除邪見。藉由修習慈心基礎的禪觀,禪修者可以達到一次斷除欲望,便永遠斷除慾望的聖者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階位(初果,二果,三果)。肯定的,這樣的修行者將不再回到這欲樂所成的世界,不再入母胎受生。
我們也可以說 ,這樣的人就是阿羅漢。當一個人修習以慈心為基礎的禪觀而成為阿羅漢,他將不再到任何一界去受生。
〔禪那的基礎〕
慈心觀本身可以為你帶來快樂,它能引導你進入禪那。當你透過慈心觀的修習 (禪觀的基礎)進入慈心或禪那,你可以達到不同階段的證悟 ──初、二、三、四果聖人的階位。佛陀希望我們不只藉修習慈心觀來達到禪那,也應該修習禪觀,以修習慈心觀所達到的禪那作為基礎,而成為聖人。
佛陀相當讚歎慈心。有一回佛陀說:「比丘,不管世間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發遠遠地超越任何光芒。」所謂「 不管任何世間的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是指慈心帶來禪那。
〔不受非人傷害〕
在另外一部經中,佛陀說:「比丘,就猶如那些有許多婦女而有很少男人的部落,他們很容易被強盜及土匪所擄奪傷害一樣,如果比丘無法保持住在慈心,也沒有努力在心中散發慈心,他將容易被非人所毀壞。」如果你會害怕非人,就要修習慈心觀。
〔隨佛教導者〕
另一部經中,佛陀又說:「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只是修習一彈指間短暫的慈心,他便足以被稱為比丘。他不會缺乏禪那,他是遵隨佛陀的教誨、告誡而行。他也不浪費信眾的供養。別人對這樣的比丘,還能多說些什麼嗎?」比丘被在家人護持,接受在家人食物的供養,受用食物,又必須要沒有虧欠他人,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以散亂的心受食,這樣的行為即是對在家人有所虧欠,將因此而必須償還所接受的一切,例如出生在在家人的家裡,作他的僕人等。
比丘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虧欠他人的供養呢?他必須完成這一件事或二件事。當受用食物時,他必須具有反省心,比丘必須反省:「我吃這些食物不是為了美貌,也不是為了強壯身體,更不是為了自傲。取用這些食物是為了跟隨法的學習,使我有足夠的體力禪修。」 這就是比丘用齋時,不鼓勵講話的原因。
如果用齋前忘了先反省,那比丘就應該對供養與護持的人作慈心觀。如果對施者作慈心觀,散播慈心,這被稱為「沒有浪費信眾的供養」,因此佛陀是非常讚歎慈心觀的。
慈心觀的功德
修習慈心觀有十一種功德。第一及第二個功德是「你將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夠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僅僅是這樣的好處,對我們而言就已經足夠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難以入睡時,就應該修習慈心觀,以慈心觀伴隨你入眠。當躺下來準備睡覺時,與其憂慮或想其他的事情,不如修習慈心觀 ──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 ──睡前說這些話,你將會睡得很好,也將很有精神地醒來,不會有不愉快及可怕的夢。修習慈心觀有很多利益,觀禪的修習也是如此。
【本文摘譯自喜戒禪師(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國的開示《無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內容。其中《慈經》經文原位於中譯稿第七段之後,因 考量閱讀完整性,故調整至文章開頭。內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http://shiela8.googlepages.com/慈經的由來22
http://shiela8.googlepages.com/慈經的由來2222
《慈心應作經》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祥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剛正,而且是完全地正直。
善順、溫和、謙虛以及知足。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
生活少務、簡單。
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
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
他是這樣地修練他的心。
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
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
長的、胖短、或短的;
小的、中等的、或巨大的。
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的。
圍繞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的,
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
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
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
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痛的心念。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
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
及橫遍十方,
不論在三界內外的任何一個角落,沒有任何的障礙,
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只要一個人他是醒覺的,
無論他是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
他應當如此保持正念,這是生命的昇華,
這是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個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
不墮入錯誤的知覺,
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祈願祝福(以下是Metta音樂裡的內文)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無偏見的執著。
願我處處和喜充滿,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親,我的導師、親人、眷屬、和朋友,
我的同修,我的伙伴。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無靈體的痛苦。
願他們無煩惱、無悲傷、無恐懼、無疑惑、
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皆能身心安然自在,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我累生的父母親,我累生的導師、
我累生的親人、眷屬和朋友,
我累生的同修,我累生的伙伴。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仇恨、無悲傷、
無恐懼、無疑惑,無偏見的執著。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無靈體的痛苦。
願他們得到安定。
願他們被仇恨與悲傷枷鎖著的靈魂,得到自由。
願他們禁錮著的心靈得到釋放。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一界、任何時刻,皆能身心安然自在,
得到自由,尋到光芒,獲得重生。
不論在任何一界中受生,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都能保持快樂。
願一切陸上行的、一切水中游的、一切飛翔的、
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眾生,
所有現在、過去供應我受食的一切眾生,
供應我養足身軀隨法修習的一切眾生,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無仇恨、無恐懼、無悲傷,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修行者,
有形體的修行者、無形體的修行者、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獲得無上法利,喜悅自在、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男教徒、女教徒,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的煩惱得到解脫,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我的四資具的布施主,
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所需要的一切不虞匱乏,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我的護法神:在這寺廟的、在這住所的、
在這範圍的所有的護法神,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無靈體的痛苦。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活著的、一切存在著的、
一切有形體的、一切無形體的有情眾生,
一切有名相的、一切無名相的,
一切有身軀的、一切無身軀的,
一切兩足的、一切四足的、一切多足的、
一切陸上行的、一切水中游的、一切飛翔的、
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眾生,
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神、所有人類,
所有可見的,所有不可見的苦道中的眾生,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無仇恨、無恐懼、無悲傷,
不被輕視、不受傷害、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皆能處處和喜充滿,保持快樂。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
願他們依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在東方的,在西方的,在北方的,在南方的,
在東北方的,在西北方的,在東南方的,在西南方的,
在下方的,在上方的,在身裡的,在身外的,
在周圍的、在遙遠的所有一切的眾生,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無靈體的痛苦。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活著的、一切存在著的、
一切有形體的、一切無形體的有情眾生,
一切有名相的、一切無名相的,
一切有身軀的、一切無身軀的,
一切兩足的、一切四足的、一切多足的、
一切陸上行的、一切水中游的、一切飛翔的、
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眾生,
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神、所有人類,
所有可見的,所有不可見的苦道中的眾生,
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無仇恨、無恐懼、無悲傷,
不被輕視、不受傷害、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皆能保持快樂。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
願他們依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裡的眾生,
所有在陸地上生存的眾生,所有在陸地上受苦難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無仇恨、無悲傷、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不受輕視、不受傷害,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任何一方,
皆能處處和喜充滿,保持快樂。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裡的眾生,
所有在水中生存的眾生,所有在水中受苦難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無仇恨、無悲傷、
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不受輕視、不受傷害,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任何一方,
皆能處處和喜充滿,保持快樂。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裡的眾生,
所有在空中生存的眾生,所有在空中受苦難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無仇恨、無悲傷,
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不受輕視、不受傷害,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任何一方,
皆能處處和喜充滿,保持快樂。
來自佛陀的教示:
『世間上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
慈心的散發,遠遠的超越任何的光芒。』
願眾生散發慈心。願眾生在現在、在當下、在未來,
不論他們在任何時刻、任何一方、任何一界中受生,
願所有眾生遠離痛苦,遠離敵意、遠離危險、遠離仇恨、遠離悲傷。
願所有眾生得以沈浸在慈愛的波動中,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處處和喜充滿,永遠自在安樂。
慈心回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