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紀念日開示[1])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過他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他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個月圓日,佛陀因過去的業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難忍的背痛。
在過去的某一生中,這位將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是位摔角者,那時他將對手摔在地上,而使對方背脊斷裂。當時機成熟時,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個月,這個惡業(akusala-kamma不善業)的果報現起了。此業的力量非常強猛,它的果報將一直持續到死亡才停止。這種痛苦稱為「至死方終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來臨時它才會停止。
佛陀以他的決心(adhitthana決意)來制止這病痛的生起,這不是一種普通的決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a-sattaka-vipassana)及非色七法(arupa-sattaka-vipassana)的觀禪進入阿羅漢果定(arahatta-phala-samapatti)。阿羅漢果定指:以涅槃為對象的阿羅漢果心長時間地持續生起。由於觀禪的修行強而有力,佛陀的阿羅漢果定也強而有力。從該定出來之後,佛陀立定決心:「從今日乃至般涅槃日,願此病不再生起。」因為此業的力量強,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須發如此的決心。
這種果定稱為壽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護壽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壽行果定指維持壽命的果定;護壽果定指保護壽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維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後,佛陀四處遊方,最後到達毗舍離(Vesali)。於毘舍佉月(vesakha)月圓日之前三個月,也就是陽曆二月的月圓日,在遮波羅塔(capala-cetiya),佛陀決定捨棄生存的意願(ayusavkhara-ossajjana捨壽行)。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決定:「從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圓日,我將修行此果定;之後我將不再修行此果定。」這個決定稱為「捨棄生存的意願」。
那天,當眾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講堂時,佛陀向比丘僧團宣佈他捨棄生存的意願。佛陀對會中的諸比丘說:‘Tasmatiha bhikkhave ye te maya dhamma abhibba desita, te vo sadhukam uggahetva asevitabba bhavetabba bahulikatabba.’──「諸比丘,我已告訴你們我親身證悟的真理。在徹底學習這些教法之後,你們應該實踐它們、開發它們、勤習它們。」
佛陀只教導他親身體驗的法。在此,佛陀說明他對教法以及僧團的期許:僧眾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Dhamma)。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一個期許。
但是單靠背誦是不夠的。佛陀指示僧眾應實踐教法。在巴利文這叫asevitabba,翻譯為實踐,意即:我們應一再地實踐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二個期許。
佛陀指示僧眾要開發(bhavetabba)真理。當我們實踐教法時,成長與進步是必要。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實踐教法時,唯有善法(kusala-dhamma)出現在我們的心路過程中;它們是:戒善法(sila-kusala-dhamma)、定善法(samadhi-kusala-dhamma)及慧善法(pabba-kusala-dhamma)。這些善法必須持續不斷地生起,直到證悟阿羅漢果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savaka)證悟阿羅漢果,他的修行(bhavana)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須實踐、開發、修行,直到阿羅漢的階段。要達到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必須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開示bahuli-katabba(勤習),教導我們應該經常修行。這是佛陀的第三個期許。
為什麼這些期許會出現在佛陀的心路過程中呢?‘Yathayidam brahmacariyam addhaniyam assa ciratthitikam.’──「這是為了使純淨的教法能夠確立與久住。」換句話說,這是為了維護純淨的教法,使它源遠流長。每位佛教徒都應盡力維護此正法,不使它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努力,然而我們應如何做呢?再重複如下:
一、我們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我們應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我們應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阿羅漢果。
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責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須遵循這三項教誨修行。不遵循這三項教誨的人,只是掛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們應立定決心:
一、 我們將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我們將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 我們將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阿羅漢果。
若我們如此實行,才可說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做呢?‘Tadassa 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aya lokanukampaya atthaya hitaya sukhaya devamanussanam.’──「這是為了大眾的安寧與和樂,基於對世界眾生的慈悲,為了天神與人類的幸福與快樂。」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們將能使佛法傳遞於後世,將能教導天神及人類以下的教誨:
一、 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實踐佛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 持續修行佛法,直到證悟阿羅漢果。
如果我們如此做,諸天及人將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如果不將佛法牢記於心,也不修行佛法,那麼我們本身對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導天神與人類學習佛法與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saddha),我們佛教徒就應該嘗試將佛法牢記在心,在修行中實踐它們,開發它們直到證得阿羅漢果。
[1]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同樣在毘舍佉月(vesakhamasa)的月圓日。有人將此日翻譯為衛塞節(vesakha day)。毘舍佉月相當於陽曆的四月或五月。(P-E Dict p.650)
文章開示引用自...如實之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