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

請問維摩經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1.何謂"自觀身實相"?
2.何謂"色如","識如"?
3.何謂"不觀識性"?
4.請問"識性"與八識是否相同?
5.識性跟最最夯的"如來識"相當(同)嗎?
6.維摩經此整段大意是在說明什麼?.
7.觀佛與觀如來是否相同?
8.為何此有"我"觀如來,此處"我"是否有特別含意或深意。

想請問

"自觀身實相"與"身見",是否相同。
是否能再解釋"身見"。

 

 

 

 

A: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這裡提到的

色受想行識

照前後文相組合
應該是依五蘊而說

所以
這裡的識~應該也是指~五蘊裡的識

那麼
板主問~
4.請問"識性"與八識是否相同?
5.識性跟最最夯的"如來識"相當(同)嗎?

這裡的識性~跟八識跟如來識相同嗎?~


我想
應該可以將五蘊的識直接代入

這裡的識性問的等於是問

五蘊裡所說的識~跟八識~跟如來識所說的識是相同嗎???


我想
這識的問題
只能說

識~的同義字~心~意~識~都是指心理狀態~精神層面~
都是涵蓋在~名法~的範疇內

 

 

 


五蘊裡所說的識~跟八識~跟如來識~都是指示出~心理的狀態~精神層面~名法

它們彼此所涵蓋~識~的範圍與品質與作用有所不同

所以有時單純只依五蘊而說涵蓋而說

有時依分類及作用差別而說有八識或是如來識


硬要說它們相同的話

就都是心理的狀態活動~精神層面~屬於是名法的範圍


但因為五蘊跟八識跟如來識是各別不同的佛學名相~

它們彼此所涵蓋~識~的範圍與品質與作用有所不同

簡單舉個例
紅花白花黃花都是花~這是相同的花類
但它們彼此還是不同的花的

你說它們是否相同呢???

找對文字的理解方向後
可再多深入思維看看

多方參考參考

 

 

 

 

 


或說

在唯識學與般若學有一道微細代溝存在...???

我以為這微細的代溝
是後代學人自己在文字經句上的迷失
又無實際的修行體驗智慧
只能繼續在文字上繞迷宮就更增加無謂的代溝與迷惑

例如指月指的迷失

文字經句本來重點是為了指出月亮的所在

但不同學派的學人
卻被不同的指月手勢給迷失
例如
手指的長短或是先後順序箭頭(不同的手指指月)不同而錯亂迷惑以為是代溝

如果能正確理解經句義理~

我想正確理解唯識跟般若的法義詮釋

兩者彼此是不相矛盾沒有代溝的

好像吃飯要配菜一樣

所配的菜是青菜是香菇或是甜點飲料或是滷味

這些菜色~都是為了吃飯能好下飯的配菜

彼此不相妨礙矛盾的

 

 


也好像數學方程式一樣

會解的慧解的~代入不同的代號都可以正確完成解題

不通的不會解的~執著在某學某派的一方說法時~

死腦筋刻版不靈活運用方程式~

要解題時總是會卡住無法圓融應用

反而覺得此題可能是無解~或是代入錯誤的公式

解題錯誤代入公式又錯誤~當然會解不出題而誤以為各宗派法義彼此有代溝

佛學名相的文字義理的理解~好像是數學公式的代入一樣

理解錯誤跟著就問題大了代溝來了~矛盾對立與混亂迷失就跟著而來

 

 

 

 


Q:

 

想請問
"自觀身實相"與"身見",是否相同。
是否能再解釋"身見"。


A:

 

自觀身實相~

身又有分~色身與名身
色身就是物質現象
名身就是心理現象
而這兩個現象~又可說是自觀身心現象~統稱還是五蘊範疇之中

所以自觀身實相~就是觀照自己身心一切的五蘊實際的樣貌現象


所謂實相~就是實際的樣貌~不是外表虛妄顛倒相~

 



自己身心的五蘊現象

如果沒有內觀實相的智慧正見正念來照見~

就會生起~根本邪見~身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顛倒虛妄執著

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內觀智慧)時

照見五蘊皆空~(看見五蘊現象的實際樣貌本質是生滅無常苦無我)

度一切苦厄

 

 

 


這種行深內觀智慧

還要是實際修習體悟的智慧~不只是在聞思研究推敲字句的概念理解

才能真的銷容我們凡夫對我見身見邪見執著

真實的依智慧與定力來觀照五蘊實相

體悟畢竟空的無生法而說~照見五蘊皆空


肯定度一切苦厄~生老病死貪嗔痴慢疑等等煩惱輪轉生死苦厄


最後~數學解題時~最後都要說個~因為~所以

因為
以上的經文名相理解

所以
應知"自觀身實相"與"身見",是不相同的佛學名相定義

 


請多方深入參見正確的佛學義理詮釋

參考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