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訓練自己時時刻刻的提起三相

來體悟無常苦無我

來活在當下的生滅究竟法之中


...


禪師說


慈心禪


還只是第二手的善念


第二手的如理作意


...


但毗婆舍那智慧觀照


是屬於最高的善法正念


所以我想


學習禪修是訓練自己把自己的心智念頭擺放在最究竟的當下生滅無生法中


訓練自己的心智活在究竟第一聖義締之中


雖然是凡夫但當下可以像是模仿解脫聖人心智似的活在這世間


透做自己的訓練學習


守護自己的心智善念在善因善果上


清淨道論中提起三相文中提到...


(十三)既已如是提起,更於彼同樣之色,以往、返、前視、側視、屈、伸而提起三相:「往時轉起的色不能到達返時,必於彼處而滅,於返時轉起的色不至於前視,於前視轉起之色不至於側視,於側視轉起之色不至於屈時,於屈時轉起之色不至於伸時,必於彼處而滅。所以是無常、苦、無我」。



(十四)此後更於一步而分舉足、向伸足、下足、置足、踏地的六部分。

此中:「舉足」──是把足從地舉起。「向前」──是把足舉向前面。「伸足」──是看看是否有木樁、棘、蛇等任何東西而把足避去這裡那裡。[622]「下足」──是把足放下來。「置足」──是置足於地面。「踏地」──是另*(20-002)*足再舉之時,把這一足踏緊於地。此中舉足之時,則地水二界劣而鈍,而其他的(火風)二界優而強。於向前及伸足亦然。於下足之時,則火風二界劣而鈍,其他的二界優而強。於置足及踏地亦然。


如是分成了六部分,依彼等的年齡的增長而消滅的色以提起三相。怎樣的呢?即他作這樣的觀察:「於舉足時轉起的諸界及所造色等一切諸法,不能到達向前,必於彼處(舉足)而滅。所以是無常、苦、無我。於向前轉起的色不至於伸足,於伸足轉起的不至於下足,於下足轉起的不至於置足,於置足轉起的不至於踏地,必於彼處而滅。如是於此處(於六部分中的任何部分)生起的(色)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即於此處一節節、一連結一連結、一分分的破壞了諸行,正如放在鍋內炒的胡麻子而作答答之聲的(破壞了)一樣。所以(此色)是無常、苦、無我」。如是觀諸行節節破壞者的思惟於色是很微細的。


關於這微細的(思惟的)譬喻如下:如一位使用慣了木柴和蒿等火把的鄉下人,從未見過油燈的,一旦進城來,看見店內輝煌的燈火,向一人道:「朋友,這樣美麗的是什麼?」此人回答他說:「這有什麼美麗?不這是燈火而已。由於油盡及芯盡,則此(燈的)去路將不可得而見了」。另一人(第三者)對他(指第二者)說:「此說尚屬粗淺。因為這燈芯次第的燃燒三分之每一分的燈焰都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更滅了的」。另有一人對(指第三者)說:「此說亦屬粗淺。因為燈焰是滅於這(燈芯的)每一指長之間,每半指之間,每一線之處,每一絲之處,都不能到達另一絲的」。然而除了一絲絲卻不可能得見有燈焰的。


[623]   此(譬喻)中:一人之智在「由於油盡及燈芯盡,則此燈的法路將不可得而見了」,是譬如瑜伽者以居取捨(從生至死)限定一百年的色中而提起三相。一人之智在「這燈芯的三分之每一分的燈焰都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便滅了的」,是譬如瑜伽者於區別劃一百年為三分的年齡的增長而消滅的色中而提起三相。一人之智在「燈焰是滅於這(燈芯的)每一指長之間,不能到達其他的部份」,是譬如瑜伽者於區限十年、五年、三年、二年、一年的色中而提起三相。一人之智在「燈焰是滅於每半指之間,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是譬如瑜伽者以季節而分一年為三分及六分,於所限的四個月及二個月的色中而提起三相。一人之智在「燈焰是滅一於一線之處,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是譬如瑜伽者於所區劃的黑分、白分及晝夜,並於所分劃一晝夜為六分的早晨等的色中而提起三相。一人之智在「燈焰是滅於一絲絲之處,不能到達其他的部分」,是譬如瑜伽者於所區劃的往還等及舉足等的一一部分的色中而提起三相。


 


自由的半拍說:


學習與練習的方式


是漸進的


是持續的


耐心毅力的


由粗而細的


當自己透過練習而體驗當下身行心念的起心動念間及每個動作的剎那分解


會看到什麼是剎那生剎那滅


當下的直接生滅


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一直常住不變的


連觀察的心念也是如此


看到這種狀況


所謂的我


到底是要立足在哪裡


根本沒有立足點可安插


......


完全的投入禪修和一般生活還是有一段差別距離


在生活中要如此微細的提起三相專注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生滅中


是有困難障礙的


至少我的工夫是做不到


我寧願原則單純的生活不要還以為自己還是個禪修者或是在過禪修的生活方式


心態清楚比較不會身心不一的矛盾的活著


原因是


禪修時


對自己的要求時


少欲知足


少事少務


全心投入觀照正念正知的訓練


但生活時


想的做的就比較雜多


很多事多務


一大堆掛心是要去做要去完成


雖然也可以隨緣觀照


但妄想煩惱思慮心所花的時間


勢必


比把念頭拉回正念安住在單純的身受心法中的時間


多太多


那種正念是薄弱的不連貫的且容易分心失念


不要把這薄弱的念及失念習慣變成或以為是正常


這對妄想本來就多的我比較不適用


對正念的訓練培育會養成壞習慣無法真正的養成觀照正念綿密成片的功夫


所以我選擇


生活就以處理雜務為先


雖偶爾也有觀照力


但總是後知後覺了


雖沒被煩惱淹死但總是感覺盜賊在自己的六根門中自由進出沒法度


也算順便休息吧


等一些會掛心的事情處理好了


休息也差不多了


就要再投入完全的禪修世界


讓自己的正念訓練的時間多一些


也因此可以上網發表自己的妄想高論ㄒ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