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

請問各位:

**正在睡眠中,沒有夢,也沒有知覺時,你 的主人翁在哪裡?



  • 各位大德

    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

    禪宗這個公案有誰能解得出來答案?
  • 2008-09-25 22:28:39 補充

    法流 ( 研究生 1 級 ):

    你所說的都是指意識知覺

    可惜意識知覺不是主人翁

    故你的意識知覺碰到昏沉睡眠是五蓋煩惱就會漸漸不起








 


A:


我是蒸的佛法羔人

記得佛經有說
除非你自己是出塵阿羅漢不然就是汝意不可信

連我們醒著的時候
對聖人所說的主人翁而言
我們都像是昏睡中的愚癡無聞凡夫

看淨堂大大為了這個睡夢中的心識倒底在哪裡堅持了好久
實在是感覺打破砂鍋也不一定能問到什麼

就內觀訓練的要求來說...
保持正念觀看身心的本來面目
是不包含睡夢中的覺知
因為睡夢中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清明的狀態...那主人翁是暈倒昏死狀態

這就是佛經
為什麼說五蓋煩惱裡
有個昏沉睡眠









 

 


 



昏沉睡眠是五蓋煩惱
你可以盡量念住在善法中保持醒覺
不讓自己昏沉睡眠
但你不能說昏沉睡眠裡你有主人翁清清楚楚

除非你是出塵羅漢....
不然即使你堅定不捨認為昏睡時就是那種心識做主
那又如何...你貪瞋癡慢疑的煩惱有減少嗎

所以不用費心去猜去想去研究睡眠中的主人翁心是哪一個
你醒著時能清楚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

有機會看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面應該有說到昏睡中的心識狀態

讀經多不是拿來過招爭辯炫耀自己懂得多
或是堅持自己認知才是唯一正確無誤
這樣讀經
不如讀自己的心...
佛法中的迷途羔人與淨堂互勉之

 

 

就內觀訓練的要求來說...
保持正念觀看身心的本來面目
是不包含睡夢中的覺知
因為睡夢中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清明的狀態...那主人翁是暈倒昏死狀態

所以禪師要求習禪者保持覺知正念的時間隨然是隨時隨地
但也是
從醒覺開始的第一念到入睡後的前一念...不包含睡覺時間的

而且除了晚上睡覺時間
如果白天下午任何時間
有昏沉睡眠狀況出現
就是要努力用幾種方法
例如改變業處或是起來經行甚至外出洗臉等等來移除昏沉睡眠的狀況

而不是一直去問
睡眠時心識是哪一個在做主...

我想
這樣要搞修行是有點偏了喔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於每一剎那中生滅;最為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為止。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於兩個心識剎那。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3.htm



 

 


 



依作用分析心:若能分辨心的種類和作用兩者(後者有時會與前者有同一名稱)之間的差別,就比較不會對這一篇感到迷惑。雖然某些心是依它的某一種作用而命名,但那只是為了方便,並不是指該心的作用只局限於那種作用。反之,一種心可能執行好幾種與它的名稱相異的作用。

結生、有分、死亡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一世裡只有同一種心在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的作用。在投生時,這種心把新一世和前一世連結起來;在生命的過程中,出現無數次為有分心之流的亦同是這種心,以維持生命流不斷;在死亡的時候,生起為死亡心的亦同是這種心,它代表了一世的終結。



 

 


 



有十九種心能夠執行這三種作用。當有情投生至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惡道時,執行這三種作用的即是不善果報推度心(santirana)。於天生瞎眼、耳聾、啞巴等等的人,以及某些低級的天神,執行這三種作用是捨俱善果報推度心。雖然殘缺是不善業的果報,但投生至人間的業則是善的,只是較弱罷了。這推度心在結生與有分的階段並沒有執行推度的作用,因為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執行一種作用。

對於投生至欲界善趣為人或天神,而又沒有殘缺者,執行這三種作用是八大善果報心(之一),即:二因或三因的欲界美心。

上述十種心屬於欲界輪迴。



 

 


 



對於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為結生、有分與死亡的是五種色界果報心(之一);對於投生至四無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是個別相符的四無色界果報心。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3.htm



 

 


 



有分稱為意門:有別於首五門,意門(manodvara)並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對於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該心路過程裡的諸心只是通過意門緣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淨色。

對於那一個心才是真正的意門,諸註疏各有不同的見解。《阿毗達摩義廣釋》說意門是在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心,即:有分斷(bhavanga-upaccheda)。其他的《阿毗達摩論》註疏則說有分心與意門轉向兩者是意門。然而,列迪長老與註解《分別論》的《迷惑冰消》皆說一切有分整體是意門。阿耨樓陀尊者並沒精確地說明那一個是意門,而只是說有分是意門。





十二、昏沉(thina):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十三、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其特相是不適業;作用是閉塞(識門);現起是昏昏欲睡;近因與昏沉的一樣。

昏沉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這一對是五蓋之一,由尋心所對治。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昏沉與睡眠:這兩種心所令心沉重與軟弱無力。由此它們不能生起於自動或無行心,因為那些心敏銳又活躍。所以這兩個心所只出現於有行的不善心。
.....

嫉、慳、惡作、離、悲等(即:隨喜)及慢只偶而且個別地生起。配成一對的昏沉與睡眠亦如此。

除了上述(十一)心所之外,其餘的心所都是定附隨法。我今當說它們的組合。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在五十二心所當中,有十一個被稱為「不定附隨法」(aniyatayogi),因為它們並不一定會生起於能與它們相應的心。其餘四十一種心所則被稱為「定附隨法」(niyatayogi),因為它們肯定生起於能與它們相應的心。

 

。。。。

 


修行法念處的五種方法..12.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五蓋..帕奧禪師之正念之道.





佛陀開示第三蓋,即昏沉與睡眠:http://tw.myblog.yahoo.com/jw!XoukPQGUHBgICoePPDKgcjha/article?mid=737&prev=738&next=736&l=a&fid=26
「內心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昏沉與睡眠。』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昏沉與睡眠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通過不如理地作意無聊等法,昏沉與睡眠即會生起:無聊就是不滿意;鬆散是身體的怠惰;身體軟弱無力是在起身等動作裡遲鈍地彎身;用餐後昏睡是在食用飲食之後昏沉,也稱為用餐後的不適;心的軟弱是心昏沉。時常不如理地作意這些法會產生昏沉與睡眠,因此世尊說:「時常不如理地作意無聊、倦怠、身體的軟弱無力、用餐後的昏睡及心的軟弱是產生新的昏沉與睡眠之因,也是導致現有的昏沉與睡眠增長與增強之因。」





 



通過如理作意致力界等法,就能滅除昏沉與睡眠。致力界(arambhadha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atu)是比致力界更強的精進,因為它將懈怠拋在後頭;不斷精進界(parakkamadhatu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強,因為它不斷地進一步滅除破壞性的因緣。通過數數如理作意這三層次的精進,就能滅除昏沉與睡眠,因此世尊說:「時常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這三層次精進是防止新的昏沉與睡眠生起之因,也是滅除現有的昏沉與睡眠之因。」

 




不如理作意是昏沉與睡眠生起的近因,而如理作意則是滅除昏沉與睡眠的近因,因此應該捨棄不如理作意而培育如理作意。如何培育呢?如果你在修行止禪,例如安般念、地遍或三十二身分,那就應該只專注於該止禪業處。別小看那單調的呼吸,因為通過一心專注它就能培育極強的如理作意;如果你在修行觀禪,那就應該一心觀照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止禪與觀禪的如理作意能滅除昏沉與睡眠,無論修行其中的那一種,你都應該運用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這三層次的精進,如此就能克服昏沉與睡眠,成就禪修。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沉與睡眠:
一、知道飲食過量能導致昏沉與睡眠生起;
二、完全轉換身體姿勢;
三、作光明想;
四、住在露天下;
五、結交善知識;
六、有助於滅除昏沉與睡眠的適當言論。



 

 


 



以下是這六種方法的解釋:暴飲暴食的比丘在修禪以執行比丘的任務時,會受到昏沉與睡眠攻擊,就像是有隻大象壓著他一樣;然而飲食適量的人不會遇到這些障礙。知道飲食過量能導致昏沉與睡眠生起而取用適量飲食的人就能滅除它們。
疏鈔根據古印度書形容貪吃的人來解釋暴飲暴食的比丘,共有五種貪吃的人:
一、吃到必須用手撐著才能從座位站起來的人;
二、懶散地躺著,一直吃到滿意為止的人;
三、吃到必須解開腰帶的人;
四、吃到好像烏鴉都能在他嘴裡啄食的人;
五、吃到嘔吐或吃到嘔吐了再吃的人。



 

 


 



在以下的情況,昏沉與睡眠也會消失:從導致昏沉與睡眠生起的姿勢換去另一個姿勢;在晚上觀月亮、燈或火炬的光,在白天觀太陽的光;住在露天下;結交善知識;說有助於滅除昏沉與睡眠的適當言論,例如有關嚴守頭陀行的言論。
所以說這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沉與睡眠。通過這六種方法滅除的昏沉與睡眠只有在證悟阿羅漢道時才會被根除,而永遠不再生起。



 

 


 



昏沉與睡眠只有在證悟阿羅漢道時才會被根除,而永遠不再生起。

所以
各位大德

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

禪宗這個公案有誰能解得出來答案?

要在睡夢中。。找出主人翁。。。解出答案找到安身立命處

就請證悟阿羅漢吧。。。而不是在此玩文字教義論說。。說食是不能飽的

與淨堂兄分享
別被祖師修行過程語錄給框了
佛陀也花了六年苦修找不到中道路過。。。可不慎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