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最疼愛的學生
據說,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個學生,其中成就高的有七十二人。在這些學生中,孔子最疼愛的就是顏回。

顏 回很窮,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吃的是粗茶淡飯。但是,他照樣快樂地過日子,不因為貧窮而放棄學習。最初,孔子以為顏回不聰明。為什麼呢?因為孔子和顏回說 話,他不像別的學生般喜歡表達意見,只是默默地聽從孔子的教導。其實,顏回並不愚蠢。孔子教了他一段時間後,觀察到他常能在生活中把學習到的道理實踐出 來。

有一次,孔子與子貢一邊散步,一邊聊天。孔子問子貢:「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比較聰明?」

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他呀,聽見一件事,就可以悟到十件事,而我呢,最多悟到兩件事罷了。」

孔子:「你說得對,在這方面你比不上他,我都比不上他啊!」

可惜由於長期營養不良,顏回的身體很差。他二十九歲的時候,頭髮就全白了。幾年之後,顏回不幸病死了,孔子放聲痛哭,非常傷心。

後來,魯國的君主哀公召見孔子,問他說:「孔先生,您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顏回最好學。他從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有了過錯,他馬上改正,不會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再沒有人那樣好學了。」


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
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
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
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
「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雲湧,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
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幹裡,想避避雨。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
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
又從空樹幹中走了出來。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
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
「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
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
「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
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
「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
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
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
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
「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硬要爭到贏!又一定就是真贏嗎?





  • 2007-09-12 14:57:28 補充

    言偃弦歌治武城
    遙遠的兩千多年前,一個學者用他自己的人格書寫了一個傳說。他叫言偃,字子遊,被稱為“孔門十哲” 之一,以文學而著稱。

    言 偃是孔子的弟子,在魯國的一個小縣城——武城做官,他把這裏管理得井井有條,戶戶弦歌。這在他所處的時代——春秋末年,實在是難能可貴。要知道,在他的周 圍,充滿了魯國大夫及其家臣們的勾心鬥角:南邊,吳越兩國劍拔弩張,爭執不下;北邊,齊國、晉國正各自醞釀著巨大的陰謀,管理者猶如被軟禁在宮廷之內,遙 遠的秦國政治混亂,強大的楚國逐漸衰微,但跟魯國相似規模的鄰國們,像宋、衛、陳、蔡等國,紛紛在晉國、楚國與吳國的淫威下臣服。而魯國本身,也深處在齊 楚吳越的威脅之中。


  • 2007-09-12 14:57:52 補充

    當時,朝堂上喧囂爭吵,爭名奪利,朝堂下作威作福,謀權延纂位,而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如果有音樂,都是淫靡之音,特別像鄭國,更是讓人作嘔。子遊從孔子那裏學到了純正的音樂、莊重的禮儀和尊君主、敬父母、愛人民的愛心,於是他把他用到了他所治理的武城。

    他的城邑載歌載舞,這不得不說是這個時代的奇跡。孔子開玩笑似的說:“殺雞哪里需要用牛刀啊?”子遊不知這裏孔子指的“牛刀”是“大學”小用還是“大才”小用,但他馬上反駁說:“以前我聽老師講‘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又何必在乎是一個小邑還是一個大國呢?”

    看到子遊這麼認真,孔子馬上對自己的失言道歉“你說的不錯啊,我跟你開玩笑呢。”


  • 2007-09-12 15:00:05 補充

    言偃傳學
    言偃11歲時,族人開始教他讀書寫字,他學習認真刻苦,進步很快。到了17歲,他一邊學習,一邊結交學友,重視人品,關心國家大事。到了19歲,他的學業已獲很大成功,更加關注近年國內事變。20歲那年,言氏宗親按傳統冠儀,為言偃舉行隆重的冠禮。

    言偃22歲時,聽說魯國聖哲孔子興學,各國弟子雲集,就拜別高堂父母、妻子和一雙兒女,毅然離開家鄉,渡過長江,踏上遊學中原的道路。

      


  • 2007-09-12 15:00:31 補充

    言偃在孔子這裏就學,主要學習“禮”,這是表現周朝的正統道德規範和等級制度的一門大學問。它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當時的人評論一件事正確與否,總是以 “禮也”、“非禮”來劃分。據《論語》、《禮記》等書記載,言偃的學習十分勤奮,孔子誨人不倦。孔子曾多次向言偃灌輸亂世求治的理論——大同理想、小康之 治和大順境界。

    言 偃學成,回到南方,把北方中原的發達文化帶回江南,四處講學,傳播孔子的教育思想。言偃教授弟子,根據他們的迫切心願,把他們的注意力導向實際生活中的具 體禮儀,繼而闡發其中蘊藉的道德意義,然後分析各項禮儀的社會作用,無不周到精微。他以傳道育人為己任,去政從教,精心培育弟子,弘揚儒家學說。

      


  • 2007-09-12 15:01:04 補充

    言偃的文學禮樂之教,自有一套較為完備的思想體系。在教育的指導思想上,言偃有初步的社會發展觀念。言偃認識到,中國社會已從“天下為公”的時代,發展到 “天下為家”的時代。雖然當時“大道既隱”,那種“大同”社會的美好生活已無法求得,但是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小康”之治,還有可能爭取。這使言偃在教育的 起點上,有了堅定的社會理想。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明確的經世致用宗旨。


  • 2007-09-12 15:01:24 補充

    在教育內容上,言偃有獨具的世間罕見教材。言偃除能用“六藝”和《論語》等對弟子進行基礎教育,還能用三代典章培育傳人。這門絕學,唯言偃得以獨傳。在教 育方法上,言偃有特別的重本傳人之術。言偃採用以禮樂之教,逐步深入於孔子之道,使學者從小陶冶關心國家、愛護人民的道德操守,把握和運用治國安民的道 理。言子施行“小康”之政,既重視學齡期間的青少年教育,更重視對社會上取得官職的“君子”和民間百姓的教育。


  • 2007-09-12 15:01:33 補充

    言偃與學友的辦學實踐,使戰國初期和中期出現了言、蔔、顓孫三大家教育流派鼎立的盛況,人們稱之為子張之儒,子夏氏之儒,子遊氏之儒。《禮運》名篇被奉為“子遊氏之儒的經典”。

    言偃講學,對南方的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南方也逐漸形成了重文崇儒的良好風氣,所以,人們尊崇言偃為“道啟東南”的“南方夫子”。除了江陰周莊以外,蘇州、上海奉賢等地也建有言子祠,紀念這位傑出的古代學人。


  • 2007-09-12 15:09:45 補充

    孔夫子的誤會
    孔 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孔子的大 弟子顔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顔回也沒有什麽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 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顔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顔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


  • 2007-09-12 15:12:08 補充

    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顔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顔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 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 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


  • 2007-09-12 15:12:14 補充

    顔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爲何說它不乾淨呢 ?顔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爲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 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顔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顔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 2007-09-12 15:26:47 補充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釋義:
    “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 2007-09-12 15:26:52 補充

    故事:
    孔 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于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 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 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 “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 憂愁、可害怕的呢?” 司馬牛告辭孔子后,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說: “我听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听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 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 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 2007-09-12 15:35:48 補充

    古時的尊師之禮----釋菜
    釋菜據說源於以下一個故事,漢朝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
    “孔 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嘗粒,藜羹不糝,而猶弦琴于室。顔回釋菜于戶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迹于衛,拔樹于宋,今複見厄于此。殺夫子 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夫子弦歌鼓琴,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耻也若此乎?’顔回無以對,入告孔子。孔子怡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 之。’


  • 2007-09-12 15:35:54 補充

    子路與子貢入。子路曰:‘如此可謂窮矣!’孔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達,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 2007-09-12 15:36:28 補充

    這故事是說,當年孔子周游列國,被困于陳蔡之地,處境十分窘迫。一天,顔回拿來一些“菜”放到孔子門前,以示對老師的敬重和不離之意。子路和自貢見了,不 以爲然,說我們都落到這困難的份上了,老師還一個勁的弦歌鼓琴,是不是有些不知羞耻了吧!顔回聽後無法回答,就向孔子作了彙報。孔子聽完彙報很是生氣,認 爲“由與賜,小人也”,就把他倆招來,教訓了一番關于“達”與“窮”的“道”理,同時也表明了自己“臨難而不失其德”的信念。


  • 2007-09-12 15:36:35 補充

    這個故事在各種史籍中多有記載,它在講述儒家之“窮通之道”的同時,其“顔回釋菜于戶外”之句,也讓我們知道了古時的釋菜具體是怎麽一回事——顯然,這句告訴我們,顔回是把“菜”放在孔子的門前,用這種方法表達對老師的敬重與不離。


  • 2007-09-13 19:01:30 補充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有一天,公西華陪着孔子閒坐,子路匆匆忙忙地走進來。
    子路:「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向您請教。」
    孔子:「你說吧。」
    子路:「當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
    孔子:「你家還有父親和哥哥,要和他們商量商量,怎麼可以馬上去做呢?」
    第二天,冉有來拜見孔子,他也提出同一個問題。
    冉有:「老師!當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


  • 2007-09-13 19:01:35 補充

    孔子:「對,一聽到就馬上去做。」
    為什麼老師對相同的問題,給了兩個相反的答案呢?難道老師信口開河,喜歡怎麼回答就怎麼回答嗎?公西華想不通,就去問孔子。
    公西華:「老師,冉有和子路問相同的問題,為什麼您的回答卻不一樣呢?」
    孔子:「因為冉有比較怕事,所以我叫他馬上去做,鼓勵他勇敢些,果斷些。」
    公西華:「那麼子路呢?」
    孔子:「子路性情急躁,做事輕率魯莽,所以我叫他凡事先退一步,經過思考和商量再去做。」
    公西華恍然大悟:「對啊!冉有和子路正是這樣的人,老師教導得真好!」
    孔子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導。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 2007-09-13 19:20:44 補充

    <<閔損單衣順母>>
    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孝行。孔子便曾稱讚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意思是說,閔子騫的孝順,使別人不會去批評他的後母和兩個兄弟。
    閔子騫是魯國人,名損,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父親再娶了一個妻子,以便照顧閔子騫。後母後來也生了兩個弟弟。有一年冬天,閔子騫的後母為他們縫製棉襖,兩個弟弟的棉襖裝滿了棉花,而閔子騫的卻只是有蘆花,根本不能禦寒。


  • 2007-09-13 19:21:10 補充

    有一天,閔子騫要為父親驅車,因為身上不夠暖,一直發抖,一不留神,趕馬的韁繩便掉到地上去了。父親一時氣憤,抽了他一鞭,棉襖裂開,露出蘆花,於是便跑回家去,再看看兩個兒子的棉襖。他的父親知道妻子偏愛自己的親生兒,要閔子騫受凍;生氣之餘,便要把後母趕走。
    這時候,閔子騫竟向父親求情,說:「母親在,只有我一人受凍,但母親走了,卻有三個孩子受凍,求你把母親留下來吧!」
    就是這様,後母給感動了,以後也對閔子騫如她的親生兒子一般了。
    啟示:
    人總會犯錯,父母也是人,犯錯也不奇怪。我們從小開始,不就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嗎?既然父母可以原諒我們,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體諒他們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906114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