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正念之道(帕奧禪師)



分類:閱讀

2009/08/05 07:56


Table of contents for 正念之道




  1. 正念之道–帕奧禪師簡介、序—–文/BY 帕奧禪師
  2. 正念之道–1.安般入門—–文/BY 帕奧禪師
  3. 正念之道–2.大念處經—–文/BY 帕奧禪師
  4. 正念之道–3.大念處經析解-總說—-文/BY 帕奧禪師
  5. 正念之道–4.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安般念—-文/BY 帕奧禪師
  6. 正念之道–5.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四威儀—-文/BY 帕奧禪師
  7. 正念之道–6.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正知—-文/BY 帕奧禪師
  8. 正念之道–7.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不淨觀—-文/BY 帕奧禪師
  9. 正念之道–8.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界分別觀—-文/BY 帕奧禪師
  10. 正念之道–9.大念處經析解-身念處-九種墳場觀—-文/BY 帕奧禪師
  11. 正念之道–10.大念處經析解-受念處(vedananupassana)—-文/BY 帕奧禪師
  12. 正念之道–11.大念處經析解-心念處(cittanupassana)—-文/BY 帕奧禪師
  13. 正念之道–12.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五蓋—-文/BY 帕奧禪師
  14. 正念之道–13.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五取蘊—-文/BY 帕奧禪師
  15. 正念之道–14.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十二處—-文/BY 帕奧禪師
  16. 正念之道–15.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七覺支—-文/BY 帕奧禪師
  17. 正念之道–16.大念處經析解-法念處-四聖諦—-文/BY 帕奧禪師
  18. 正念之道–17.大念處經析解-修行念處的成果—-文/BY 帕奧禪師
  19. 正念之道–18.大心材喻經(Mahasaropama Sutta)—-文/BY 帕奧禪師
  20. 正念之道–19.小心材喻經(Culasaropama Sutta)—-文/BY 帕奧禪師
  21. 正念之道–20.問答類編-克服困難、戒學釋疑—-文/BY 帕奧禪師
  22. 正念之道–21.問答類編-定學釋疑-安般念—文/BY 帕奧禪師
  23. 正念之道–22.問答類編-定學釋疑-四護衛禪—文/BY 帕奧禪師
  24. 正念之道–23.問答類編-慧學釋疑—文/BY 帕奧禪師

 


筆記: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奧難懂,關於這點從佛陀在《中部.聖尋經》(Ariyapariyesana Sutta)的開示即可得知:


「對於我以前亦覺得甚難達到之法,就別再想要教了,因為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貪欲與瞋恨中的人了知。那些被貪欲與瞋恨蒙蔽之人將無法透視此深奧之法,因為它逆著世俗之流前進、微細、深奧且甚難知見。」


別說是所有四聖諦,單是第二項聖諦──緣起法──亦已非常難懂。這是為何佛陀在《長部.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裡向阿難尊者說:


「阿難,這緣起的確深奧,也顯得深奧。由於未能以隨覺智與通達智透徹地知見緣起,有情被纏住在生死輪迴裡,就好像一團打結的線,或像織巢鳥的巢,或像找不到頭尾的草製擦腳布,而且他們無法脫離惡趣輪迴。」


佛法深奧得連大智如辟支佛者亦無法言傳與他人;如今我們能夠說法是因為佛陀教法的緣故。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謹記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法,因為那深奧之法並不是我們發現的。有些人把我遵循及用以與他人分享、記載於巴利聖典及註釋中的佛法稱為帕奧禪法,但是如此稱之是完全錯誤的。那不是我的禪法,而是佛陀的禪法。
身為佛陀謙遜的比丘弟子,我們應當只教佛陀的教法,豈可認為自己有足以傲世的獨創之法?跟佛陀及其八十大弟子比較起來,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後學而已。我們應當向佛陀謙遜的諸大弟子學習;當其他比丘要求他們解釋佛陀的某一項教法時,許多大弟子都謙遜地回答道:


「諸位賢友,猶如一個需要心木、尋覓心木、四處尋覓心木之人,略過一棵大心木樹的根部及樹幹不理,而以為能在其枝葉之中尋獲心木。諸位尊者,你們也是如此,在遇到世尊時不問,而以為應該問我有關此法之涵義。」


即使佛陀的大弟子都如此謙虛,我們豈可妄自尊大?因此在修學佛法時擁有正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中部.蛇喻經》(Alagaddupama Sutta)裡,佛陀以捉蛇的譬喻來形容錯誤與正確的修學佛法之道:


「於此(教法),諸比丘,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學習佛法: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但是在學習之後不以智慧來探討佛法之涵義,不能領悟它們。他們學習佛法只是為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而沒有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錯誤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傷害了自己,將會遭受很長久的痛苦。
猶如一個需要蛇、尋覓蛇、四處尋覓蛇之人,在看到一條大蛇時,捉住蛇的身體或尾巴。該蛇即回過頭來咬他的手、臂或肢體,而他即會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為何如此?這是因為他捉蛇的方法錯誤。如是,於此(教法),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學習佛法……他們學習佛法只是為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而沒有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錯誤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傷害了自己,將會遭受很長久的痛苦。
於此(教法),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學習佛法: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學習之後他們以智慧來探討佛法之涵義,並且能領悟它們。他們學習佛法不是為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因而獲得了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正確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將會獲得很長久的快樂。
猶如一個需要蛇、尋覓蛇、四處尋覓蛇之人,在看到一條大蛇時,正確地以木叉夾住牠,然後捉住蛇的頸項。那時候,即使該蛇用身體纏住他的手、臂或肢體,他也不會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為何如此?這是因為他捉蛇的方法正確。如是,於此(教法),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學習佛法……他們學習佛法不是為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因而獲得了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正確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將會獲得很長久的快樂。」


討論佛法時,我們不應樂於批評,只應依據巴利聖典及其註釋來討論事實,而且心中謹記我們的目標──解脫輪迴之苦。這就好像在討論戒律時,我們只是依照佛陀所制的戒來討論,而無意批評那些持戒不嚴謹的比丘。若說每當討論戒律時就算是在批評別人,那麼就沒有人能夠討論戒律,因此也就沒有人能夠學習戒律。如是,我們討論佛法並不是為了批評別人,而只是為了息滅自己的煩惱及證悟涅槃,這點佛陀在《長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裡已經講得很清楚:


「諸比丘,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希望大家都能時時刻刻將此最終極的目標謹記於心,而且毫無偏離地朝向正道邁進。


 


 


安般入門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修行安般念1以培育定力的基本原則。
佛教的禪修方法有兩大類,即止禪與觀禪。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禪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這兩種方法當中,止禪是觀禪的重要基礎,因此佛陀在《諦相應》(Sacca Samyutta)裡說道:‘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所以我們鼓勵初學者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後修行觀禪,照見諸法實相。
在止禪的四十種方法當中,我們通常教導初學者先修行安般念,因為多數人能藉著修行此法門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應部》(Samyutta Nikaya)裡建議弟子們修行安般念,他說:「諸比丘,透過培育與數數修行安般念所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能在邪惡不善念頭一生起時就立刻將它們消滅與平息。」《清淨道論》則說:「在一切諸佛、某些辟支佛及聲聞弟子藉以獲得成就與當下樂住的基本業處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應當對這個法門深具信心並且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