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生存地

三十一界

三界眾生壽命差別及時間單位算法

四無色界地~~

31非想非非想處 壽元84,000大劫
30無所有處 壽元60,000大劫
29識無邊處 壽元40,000大劫
28空無邊處 壽元20,000大劫



十六色界地~~

四禪
27色究竟天 壽元16,000大劫
26善見天 壽元8,000大劫
25善現天 壽元4,000大劫
24無熱天 壽元2,000大劫
23無煩天 壽元1,000大劫
22無想有情天 壽元500大劫
21廣果天 壽元500大劫


三禪
20遍淨天 壽元64大劫
19無量淨天 壽元32大劫
18少淨天 壽元16大劫

二禪
17光音天 壽元8大劫
16無量光天 壽元4大劫
15少光天 壽元2大劫

初禪
14大梵天 壽元1中劫
13梵輔天 壽元1/2中劫
12梵眾天 壽元1/3中劫



十一欲界地~~

欲善趣地
11他化自在天 壽元16,000天年
10化樂天 壽元8,000天年
9兜率天 壽元4,000天年
8夜摩天 壽元2,000天年
7三十三天 / 帝釋天 壽元1,000天年
6四大王天 壽元500天年
5人 壽元不定



惡趣地
4阿修羅 壽元不定
3餓鬼 壽元不定
2畜生 壽元不定
1地獄 壽元不定

http://myweb.ncku.edu.tw/~lsn46/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5.htm



時間單位算法

增減劫
增劫:
從人壽十歲初始,每一個一百年增壽一歲起算,漸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
這段期間稱為增劫,一個增劫即是半個小劫
減劫:
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開始,每一個百年減壽一歲起算,遞減至人壽十歲便死,
這段期間稱為減劫一個減劫也是半個小劫
此一增劫一減劫,共稱為一小劫。
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壞滅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成劫: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成立時期。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由於眾生的業緣之風颱起,引起種種的大自然變化,逐漸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間、而後有情眾生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住劫: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此期又有減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會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壞劫:壞劫是水、火、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首先是眾生世間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空劫: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每一週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因此,三大阿僧祇劫大約是三十八億四千萬年之久。

娑婆世界賢劫自生到滅稱為一大劫,一大劫其中必經[成,住,壞,空]此四種叫四中劫~每個中劫有20小劫,每個小劫都有增劫和減劫~人道若多善行則成增劫,每一百年加1歲,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若多惡業者成減劫,每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一增一減所成數目,為一小劫之時間,如~84000歲乘100乘2(增減)=16800000
將小劫的數目乘一大劫之數目(一大劫等於有八十個小劫) 16800000乘80=1344000000~是娑婆世界的歲數


(佛光辭典)
乃時間之單位。
<一>大毘婆沙論等謂,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又自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經典中常有此語,如法華經卷一
取自網路
《增壹阿含經》卷48〈50 禮三寶品〉:
「然劫有二種:大劫、小劫。
若於劫中無佛出世,爾時復有辟支佛出世,此名為小劫。
若如來於劫中出世,爾時彼劫中無有辟支佛出現於世,此名為大劫。
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劫數長遠,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憶此劫數之義。」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劫_%28時間%29&oldid=26209949」






[三界]

<一>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係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二)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婬、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
其宮殿高大,係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三)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
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三界可細分為二十五有(界),若將色界之那含天析而為五(即五那含天),則共為「二十九有」。其與九地之關係,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係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俱舍論卷八、品類足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華嚴經孔目章卷二〕<二>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

(一)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

(二)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

(三)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

<三>指色界、無色界、盡界。〔長阿含經卷八、品類足論卷五〕 

<四>指法界、心界、眾生界。此係基於華嚴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大日經疏卷三〕 

<五>薩滿教基本觀念之一。主張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說法稍異。如蒙古族薩滿教認為上層世界為神靈世界,中層世界為人類、動物之居地,下層世界為死神與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獄。在中層世界與下層世界間,復有一不可知之世界,為人死後之去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