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佛教界很多人都知道修行要滅我慢(滅除自我感),證無我

可是西方心理學卻將自我感消失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

西方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感消失症

請問佛教主張滅除自我感,證無我是否與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症]有起衝突??



  • 2008-08-21 12:34:00 補充

    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覺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實,患者常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在夢境中、或者覺得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讓患者很不舒服,而且他們也知道這些症狀不是真的。


  • 2008-08-21 22:19:45 補充

    其實........

    佛教界有很多人都害怕[這個自我]消失


  • 2008-08-21 22:26:03 補充

    自我感的由來?

    雜阿含經一0五(一0三)

    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
    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
    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離、未知、未斷、未吐。」…..


  • 2008-08-21 22:26:14 補充

    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
    識即我,我不識離。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
    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
    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洗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滌塵垢,猶有餘
    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弟子於五受陰,正觀非
    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
    斷、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維,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
    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以,
    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正觀。」


  • 2008-08-21 22:26:48 補充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
    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這群比丘問差摩迦,他在五蘊是否見到有『我』或任何與『我』有關
    的事物(我所)。差摩迦回說:「沒有」。於是那些比丘們就說,假
    如這樣他應當已是一位離塵絕垢的阿羅漢了。


  • 2008-08-21 22:26:57 補充

    可是,差摩迦自承雖然
    他在五蘊中求『我』與『我所』不可得,『但我尚不是一位離塵絕垢
    的阿羅漢。同修們啊!關於五取蘊,我有一種『我存在的感覺』,但
    我並不能分明的見到『這就是我存在』。』接下去,差摩迦解釋他所
    稱為『我存在』的東西,是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亦非在
    五蘊之外的任何一物。但他對五蘊有一種『我存在』的感覺,卻無法
    了了分明的見到這就是『我存在』。」


  • 2008-08-21 22:27:16 補充

    他說那就像是一朵花的香氣,既不是花瓣香,也不是顏色香,也不是
    花粉香,而是花的香。
    差摩迦進一步的解釋說,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
    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
    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
    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段議論對那群比丘們的作用之大,啟發力之強,根據原典記載,他
    們所有的人,包括差摩迦自己在內,在議論完結之後,都成了離塵絕
    垢的阿羅漢,終於將『我存在』剷除了。


  • 2008-08-21 22:27:34 補充

    以上文章內容出自於『佛陀的啟示』ㄧ書並由末學加以整理而成.

    由此可知,自我感是五蘊假合狀態時所產生出來的*『虛偽』習氣,
    就像是花的香氣一樣,不屬於花的本身,也不屬於顏色香,也不屬於
    花粉香。而是當所有條件假合時,便引伸而有產生花的香氣了。自我
    感的產生也是一樣的道理。這當在觀透五蘊實相之時,自我感也就消
    失了。


  • 2008-08-21 22:28:37 補充

    由以上的佛經證明:

    佛教界要滅除我慢,就是一定要〔滅除自我感〕才行


  • 2008-08-21 22:34:11 補充

    請問:

    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

    是否等於

    佛教的主張:〔滅除自我感'我慢〕?

    假如是:

    那西方心理學與佛教主張就有衝突了


  • 2008-08-22 11:37:07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現在佛教界都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無我真義,害怕這個自我感的自我消失掉

    因此找了許多藉口來推說

    你也是其中一個吧


  • 2008-08-22 11:39:31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可能沒有看到佛經中的這一段話:

    差摩迦進一步的解釋說,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
    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
    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
    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證明佛教界是主張要滅除自我感的











意見者:

發表時間:
靜水漣漪 ( 初學者 5 級 )
2008-08-21 12:47:38

[ 檢舉 ]



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就是頭腦跟心 ,分的不清不楚。

而佛教的自我感消失,就是要分清楚心跟頭腦的差別。
然後[明心見性],如實的活出自己。
(所以沒有矛盾,反而活出本來面目)。


很多念頭都是頭腦幻想出來的,頭腦跟自己的心起了衝突。
於此都不知道怎麼去判斷生活了。
頭腦為了消除這種挫敗感,乾脆不承認身體是自己的。
不舒服是因為自己頭腦的反應式逃避行為,讓自己真心每天難過萬分。



 

 


 

A:


意見者:

擅長領域:

發表時間: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佛教 | 心理健康
2008-08-21 17:10:28

 



隨喜樓上這位大大的意見

靜水漣漪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 2008-08-21 12:47:38
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就是頭腦跟心 ,分的不清不楚。

而佛教的自我感消失,就是要分清楚心跟頭腦的差別。
然後[明心見性],如實的活出自己。
(所以沒有矛盾,反而活出本來面目)。
...

心理學自我感消失跟過度強烈應該都是病症

我想佛教的無我說
是指出眾生煩惱問題根本主因所在
因為無明愚癡有我與我所的顛倒妄見
自我感的作祟...所以有一切貪執愛恨

佛教的無我又不是西方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感消失症
這其中兩者之間的字義上的理解與差別要分清楚
就要深入了解佛教的無我說了...不要拿黃金跟鍍金混為一談





 



...由以上的佛經證明:

佛教界要滅除我慢,就是一定要〔滅除自我感〕才行

...

A:

這只是板大的看法

由相同以上的佛經證明
我讓為佛教要教我們的是..要去除執著

執著
花的香氣一樣,.....是我..我所..異我..相在..
執著
花的本身,......是我..我所..異我..相在..
執著於
顏色香,......是我..我所..異我..相在..
執著
花粉香。,......是我..我所..異我..相在..

應當智慧了知

當所有條件假合時,便引伸而有產生花的香氣了。



 

 


 



這些因

無常苦無我的
所以這些因組成的相或是果
也是
無常苦無我的
不是只單純的字面上解釋成一定要〔滅除...自我感〕才行

了知這些的人並不偏向另一邊而掉入頑空

在這些無常苦無我的因與果之中

身心五蘊只是五蘊身心
不去執取執著

凡夫會執取執著
所以說是五取蘊



 

 


 



重點不是自我感存在或是消失的字義解釋

重點是要我們不要執著

不要執著

這個假合的我與我所的自我感
....

當所有條件假合時便引伸而有產生花的香氣了。

注意
這一句話並沒有要說滅除所有的花香氣..是吧

這是教我們對自我的這五蘊四大身心應有的基本認知..智慧覺知

而不是要在文字上說..一定要〔滅除自我感〕才行

就文字理解跟實際無我體悟上來說
這其中是有些微細的差別
只能智者自證自知..如人飲水



 

 


 



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

是否等於

佛教的主張:〔滅除自我感'我慢〕?

假如是:

那西方心理學與佛教主張就有衝突了

....如果板大目前只能這樣理解..

其實西方心理學與佛教主張也不會有衝突

只是
研究西方心理學的學者
只能一知半解的以為佛教的修行人都是
要修到讓自己成為精神病症才叫做是成功啦

但佛教的修行人不會以為研究文字考一百分就是成功了
懂得人沒有衝突只有差別理解

鍍金跟黃金會有衝突嗎..分不清楚的人才會有衝突



 

Q;

 


2008-08-22 11:39:31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可能沒有看到佛經中的這一段話:

差摩迦進一步的解釋說,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
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
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
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證明佛教界是主張要滅除自我感的





A:

 

如果就這部份單獨來說
而不是硬要該西方心理學來做對比

板大說法..證明
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證明佛教界是主張要滅除自我感的

我也不會用..佛教界是主張要滅除自我感的 的用詞
這方面我還是老派保守
只能說
佛法裡的無我說
不是用文字來解說分析下定義來想像是如何的無我的
你我可以自己投入實際體驗練習看看
不用爭
這無我是可以
智者自證自知的..不是拿來說嘴的



 

 


 



...

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
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
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
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部份是我可以接受理解的

這已經不是版大開題說與西方心理學衝突的部份

如果板大你能理解這部份
應該不會疑惑黃金與鍍金的差別而硬要說會衝突才是



 

 

板大可能要花一點時間
客觀參考一下大家的回答與意見分享
即使這言語是直接不婉轉的
....

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
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
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
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是在形容佛教聖者初果修證者的狀態..
..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是已經證悟的智者在描述那種修證過程的類似狀態

不是要你我去執著硬要什麼滅除自我感..
也不代表你我看過經文就是已經達到無我
更不是西方心理學的那種自我感消失的定義

不管誰藉口托說怕或不怕接不接受這佛教的無我真實義
反正有我就是會有生死輪迴苦無出期

還會有衝突嗎

 

 

Q:


2008-08-22 19:38:19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甚至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感覺。但是他後來向前進步的時候,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化學藥品氣味,在箱子裡放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消失一樣。

這與西方的心理學主張: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

這二者狀態有啥不同???請說個明白


2008-08-23 20:56:45 補充

如果說自我感的不存在來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怎麼個不同法?

不都是〔自我消失〕嗎?

還是你明明不懂真的又裝懂??


2008-08-24 14:06:12 補充

佛教主張的無我與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感消失症的結果都是相同:都是自我感消失

只不過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感消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

不認為自我感消失是對解脫輪迴有幫助

到底是佛教對???還是西方心理學對???


2008-08-24 22:25:27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

可是結果都一樣啊

**這二者的最終結果都是:自我感消失

以〔最終結果〕而言,你的所謂不同到底是在哪裡?

你還是沒有說清楚’講明白


2008-08-25 13:44:38 補充

兩個人
生活上一樣沒有偷搶的行為
一個人只是無知的生活活在自己的習慣模式裡
但內心還是充滿貪瞋癡即使他的自我感是消失的...
但他還是不知道如何淨化自己內心的不善煩惱
生活隨自己善惡業流轉..但大多是惡業..
__________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

沒有自我感,沒有我的推動還會有貪瞋癡的行為?

是誰在貪瞋癡?

不知你真懂佛法還是假懂?


2008-08-25 13:52:31 補充

沒有〔自我感的意志力〕去推動身口意,還會起貪嗔癡的行為?

是嗎?

不知你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是真懂佛法還是假懂?


2008-08-25 22:59:32 補充

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
是種佛教說的無明

這又是出自於哪一本佛經???

請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你拿出證據好嗎?

至少我有拿出阿含經的證據證明自我感消失就是證果


2008-08-25 23:02:03 補充

裝懂 ( 研究生 1 級 ) 你呢?

證明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是種佛教說的無明的佛經證據又是在哪???

不要口說無憑


2008-08-26 12:19:49 補充

請裝懂 ( 研究生 1 級 )你也別亂扯那麼多

請直接提出佛經證據來證明自我感消失是種佛教說的〔無明〕

否則無法讓人信服


2008-08-26 12:27:25 補充

你扯那麼一大堆的觀名色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的〔過程〕

〔目地〕也不就是要讓自我感消失嘛

這樣有什麼不同?

不管是黑貓’白貓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不果佛教修行的過程如何

*〔最終結果〕就是〔自我感消失〕嘛

 執取我的我執一但消失,沒有我的意志力去推動還會有貪嗔癡喔???

 這與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感消失一樣

 只是西方心理學認為它是一種〔精神疾病〕而已



A:




我是裝懂
但還分得清楚這兩種差別

西方心理學說的是種病人種類狀態的分析

經典說的是
去除煩惱的聖人淨化煩惱去除我見我想的狀態過程

西方學說說的是受苦折磨的煩惱的眾生

經典說的是透過戒定慧修持而減輕煩惱的初果聖人證悟狀態比喻

如果說自我感的不存在來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因不同果也是不同

一個是不清不楚被迫且苦惱的
一個是清楚自主且不苦惱的

黃金跟鍍金的質地與價值就是這樣不同
你能分辨嗎...



 



修行聖者看的是出世間的目標
在世間生活看的是究竟法而不是在妄想分別概念法內起貪嗔癡

西方心理學學者分類的自我感消失症

是以世間人社會上一般人的行為模式
再來做概念分別及模式分類的標準方式來判定
屬於小部分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心理分析法
姑且不說這被研究的人是屬於生病還是正常一般人
這種分類
並不是以內心貪嗔癡煩惱的淨化來做標準

所以跟初果聖人的狀況標準是無法一同比說的

這也是我一直說黃金跟鍍金的差別..意思是等級不同價值是無法相比的

黃金是純黃金它的雜質較少最少
像初果乃至四果聖人一樣
他們的煩惱雜質跟我們世間人比較來說
他們的煩惱雜質是較少最少乃至到完全沒煩惱



 



因為我只是裝懂
所以只能盡力以裝懂的跟你解說裝懂的理解

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不知道你懂了沒

現在文字上還是不懂差別也是沒關係
知識可以硬背強記勉強理解
但智慧的體悟與領會就急不來
要慢工出細活細嚼慢嚥
謹慎三思
多聽聞見聞
多思維
多自己投入實際禪修

希望你我都不只在見聞思維文字分析評論中打轉

都能自己投入實際禪修
體驗這佛陀教法中指出的無我..自我感不存在..是如何的狀況



 



西方心理學學者分類的自我感消失症

是以世間人社會上一般人的行為模式
再來做概念分別及模式分類的標準方式來判定
屬於小部分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心理分析法
姑且不說這被研究的人是屬於生病還是正常一般人
這種分類
並不是以內心貪嗔癡煩惱的淨化來做標準

所以跟初果聖人的狀況標準是無法一同比說的

這也是我一直說黃金跟鍍金的差別..意思是等級不同價值是無法相比的



 



黃金是純黃金它的雜質較少最少
像初果乃至四果聖人一樣
他們的煩惱雜質跟我們世間人比較來說
他們的煩惱雜質是較少最少乃至到完全沒煩惱

...
有人高興或是無知而要將黃金當垃圾用或是丟掉
是隨個人高興個人辨識黃金價值的能力
有辨識能力也要能珍惜...不然還是等於貧窮不是真的擁有黃金的人

版大堅持要說一樣就一樣吧

反正那是你家的事
我不受你的疑惑與你的堅持影響而搞到自己混亂即可不是嗎

我無法干涉你的生命替你吃飯過日子
繼續做我自己的裝董就可以了

祝福你
懂得你自己懂得的就好
不用太衝突



 



這兩種差別

西方心理學說的是種病人種類狀態的分析

經典說的是
去除煩惱的聖人淨化煩惱去除我見我想的狀態過程

西方學說說的是受苦折磨的煩惱的眾生

經典說的是透過戒定慧修持而減輕煩惱的初果聖人證悟狀態比喻

如果說自我感的不存在來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因不同
果也是不同



 



大大說的結果一樣其實是膚淺的理解看法而已

每個人都會死
結果一樣是死

善人上天堂
惡人下地獄

這就是
因不同..果也不同

兩個人
生活上一樣沒有偷搶的行為
一個人只是無知的生活活在自己的習慣模式裡
但內心還是充滿貪瞋癡即使他的自我感是消失的...
但他還是不知道如何淨化自己內心的不善煩惱
生活隨自己善惡業流轉..但大多是惡業..

另一個人他懂得持戒修定修慧
他清楚知道
懂得不去偷不去搶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善行善業
他懂得不去偷不去搶是淨化自己內心煩惱的基礎善
....
生活是一樣的沒有偷搶
好像是
讓大大你覺得一樣的自我感消失

但因不同果也不同



 



看書是一樣的
但看黃色ㄟ書跟看能修身養性的書或是學習正當知識的看書
因不同果也是會不同的
不能說
那用功看書不是一樣的嗎
為什麼
一個沉淪苦海痛苦自他
一個能力爭上游在善法理實際體悟分享智慧知識自助助人自利利他

這是我看到跟大大你理解文字上所不同的地方
佛教說的無我
不是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
但你要這樣理解也是裝董我無法左右改變你的地方

我的意見只是指出來
請大大你不要用你膚淺的理解來小看或是說污衊佛法中的無我
你要自誤沒人擋得住你
但希望不要在此佛版知識+
分享自己不深入了解佛學義理卻又要堅持己見來自誤誤人



 



這也是裝董要在此堅持相反意見的堅持執著的原因
對佛經義理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胡亂套上就解答
自我感的消失
對你來說或許是一樣的意思
但你仔細多看我雜亂的意見一下

不要只是為了堅持而堅持或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我們的重點是要善解佛經義
好讓自己正確走在學佛的正道上不偏失..都能遠離身心上的苦難生死輪迴
不是嗎
如果你對佛學的義裡都一知半解搞不清楚
你怎能輕率的武斷的斷章取義的拿來評斷...

因為大大你堅持要比說因為所以...
把心理學自我感的消失和佛學的無我劃上等號
這是裝董我覺得不妥也是錯誤的等號
大大此題你的說法
讓我實在是無法認同

佛學無我深義不是一般知識理論可以比說的
請多慎思三思
互勉之

 




說不要用膚淺的理解
不是說裝董我自己多有深度多不膚淺

而是說
佛法智慧與佛法的善與深義
不要讓我們裝懂有限的認知給膚淺的污衊了

不知大大你是要當真懂的智者
還是要堅持魚目混珠
讓裝董我也看不下去忍不住要出聲



 



兩者差別早就說了
意見回覆中多有重覆

魚目也是圓的
珍珠也是圓的
所以結果一樣嗎

這是大大要的堅持嗎
黃金也是金色的
鍍金也是金的

所以是一樣的嗎

大大無法聽懂裝懂的意見
差別也有指出
佛教的無我
是心智的提升與淨化
是內心我與我所邪見貪瞋癡煩惱的淨化與否

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也是如此的狀況嗎
大大你真的無法分辨如此清楚的差別嗎

提煉金子
問題只在於雜質與純度差別

雜質越多就越沒價值
就不是金子
只是一般看似一樣的礦物石頭
...
裝懂只能給大大這樣指出差別
...



 



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就是貪瞋癡在流轉運作

是無明的流轉

大大不用只用自我感消失來做偽裝狡辯

我是裝懂

不是糊塗

也不是混亂

或是魚目混珠是非價值無法分辨

大大你應該不用在這文字上玩邏輯陷井遊戲才是

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
是種佛教說的無明
愚癡無知的果報業力問題
和佛教的體證無我是兩回事

我只能如此裝懂的告訴大大
不論正說反說
金子跟鍍金就是這樣不同
不管你我是真懂不懂還是裝懂



 



鍍金不會因為我裝懂而變成金子
金子也不會因為你不懂而被裝董我看成是鍍金
...
這些都已說過了不是嗎

你偏要說一樣只是你的理解裝懂真懂誰也擋不了你

只是裝董就是不認為
大大你說的心理學自我感消失的研究跟佛教無我是一樣的

如果說佛教的無我比喻是珍珠是黃金
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的比喻就是魚目只是鍍金

我已盡力說明
你要將黃金珍珠當魚目鍍金或是垃圾處理
那是你的事了
已經不是我裝懂的問題了
不是嗎

我已達到我意見表達的目的



029


 



如果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的狀況
可以等同佛教無我的話
那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的分析判斷
就不會是病態或是身心症的一種分類

如果自我感的消失沒有貪瞋癡的存在
就不用被歸類在西方心理學裡的一種病態

如果你是理解且正確的體悟佛教的無我
就會知道兩者的差別
就是心智的健全廣大圓滿與內心貪瞋癡煩惱完全淨化

大大你對佛教義理說的
我跟我所我見跟貪瞋癡無明實際理解與體悟是多少
不要只是在文字與字面上的理解與體悟



 



無上...甚深..微妙法

不要
無知膚淺亂比對

我想不是我裝懂智慧太強或是我慢太高
只是大大提這比對真的是魚目硬要混珠
像是外行硬要評論猜想低估污衊佛法中的無我...實在是太離譜

可以不要匿名開題
再公開一下你的這個想法認知嗎
下一次裝懂我應該不會再阻擋打擾你的這般魚目硬要混珠的高論的ㄏㄏ
依人不依法不是我的目的

單純的依法不依人
單純直接的提出裝懂得不同意見而已

原諒我的意見言詞不擅修飾不婉轉也沒學會禮貌客套
只是單純表達裝懂的意見認知與堅持ㄒㄒ



 



在意見29有問到
大大你對佛教義理說的
我跟我所
我見跟貪瞋癡
無明
這些名相名詞
實際理解與體悟是多少
不要只是在文字與字面上的理解與體悟

如果你知道
佛教的無明是什麼
就可以知道

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
是種佛教說的無明

不用哪部經典證明
很抱歉我沒記經典

我聽說記得的佛教無明
是對四聖締的無知不明
是對名色的無知與錯誤知見
...



 



如果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的狀況
可以等同佛教無我...也不是眾生愚癡無明的狀態的話

那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的分析判斷
就不會是一種精神病態或是身心症的一種分類

如果自我感的消失沒有貪瞋癡的存在
就不用被歸類在西方心理學裡的一種病態

如果你是理解且正確的體悟佛教的無我
就會知道兩者的差別
無明的解釋
很多經典都有
只是你能正確理解嗎

我只知兩本
一是清淨道論
一是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應該都有解釋到無明



 



大大提的
阿含經的證據證明自我感消失就是證果

並不是說
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的病症就是證果

請注意阿含經裡說的

就是有智慧清楚對名色正知正觀照...不是無明

絕對不是西方心理學那種自我感消失的學說可以拿來亂比的

我只能說
西方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不能代表阿含經裡說的正觀證法眼淨

這些人
或是說
這個比丘要能

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
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
譬如乳母衣,付洗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滌塵垢,猶有餘
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

如是,多聞弟子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

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
斷、未吐,

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維,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
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以,
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正觀。」


這五受陰就是名色

西方心理學說的自我感消失的人能這樣基本確定自己於五受陰正觀正知嗎
還要能
於五受陰增進思維,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
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如果不能就是無明

 




無明就是
於五受陰
愚癡無明無法正觀正知見
名色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這個

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邪見

不是西方心理學分類說的那種行為模式像是自我感消失
就可以等號代入的
差別在於心智高低層次與內心煩惱邪見的淨化與否

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感消失於根本煩惱...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不能拿一部阿含經用字面上相同就說那種自我感的消失就是證法眼淨

如果是那麼簡單容易可以鍍金當黃金用
我也不用叫做是裝懂了
直接教你叫我師父比較快喔..



 



這就是為什麼佛教界會說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經典裡的簡字..名相
不是讓你這樣誤解拿來亂套用的

大大你只要對你自己提的這部經
多深入深刻體悟正確理解
就不會拿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消失症來說有衝突了
也不會說自我桿的消失正等於是佛教說的無我證果了

這是裝董
一直說慎思三思
多聞多思多修的角度

魚目跟珍珠要分清楚
大大提的這部經也說
智者因譬而得解
為什麼大大聽不懂裝董說的譬呢



 



大大提的這部經我的理解跟你就是不同
所以你用這部經來提說證明自我感的消失

我也是一開始就說那...只是大大你的看法
同樣的一部經
我並不會像你這樣解讀

所以提出意見
無法隨喜贊同你的說法

西方心理學的說法跟佛教的說法
不會讓我覺得有衝突

一個是魚目一個是珍珠
一個是世間學.......鍍金
一個是出世間學...黃金

一大串意見
說的都是單純堅持如此而已



 



這也是智者真實修證跟凡夫邪知邪見顛倒妄想的差別

一個是金子....一個只是黃金色的石頭
一個是珍珠....一個只是魚目

一個是淨化煩惱心智健全的出世聖人.
一個只是掉入西方心理學說的精神疾病

沒有智慧辨別無法深入研究探討智者的經典言語..
輕率無知玩弄知識迷在文字遊戲小聰明
硬要魚目混珠
是愚癡無聞的凡夫個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有任何問題..

沒人可以擋的住你的目前有限的認知
你的認知也只是你個人的認知

不代表你這結論就是等於..智者真懂真知的唯一的究竟真理
祝福你啦

裝董個人想
貓就是貓
狗就是狗
不是講講佛經..裝裝狗叫聲...貓就可以變成是狗
至少裝董我這隻狗就不認同你這隻貓硬要裝狗叫聲
硬要魚目混珠
ㄏㄏ



 



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
「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1.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
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離、未知、未斷、未吐。」…..

2.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
識即我,我不識離。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
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3.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洗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滌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弟子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斷、未吐,

4.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維,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以,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正觀。」

智慧正觀安住在究竟的善法慧見中.

一直要持續觀到第4段才能使我慢等等煩惱悉除..

這種定力智慧清楚與堅持的修行價值與結果
不是自我感消失症裡無知無明的病苦凡夫眾生可以相比的

感謝你的魚目混珠衝突比對


指出阿含經裡說的正觀 ...又讓我肯定見識了珍珠的價值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