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比丘品
360‧
律儀眼是好的,
律儀耳是好的,
律儀鼻是好的,
律儀舌是好的,
361‧
律儀身是好的,
律儀語是好的,
律儀意是好的,
律儀諸根是好的,
律儀諸根的比丘得以解脫一切苦。
362‧
制御己手、制御己足、制御己語、能夠完全自我控制、樂於修觀與平靜、獨處與知足的人是為比丘。
363‧
比丘制御自己的言語,
以平靜的心善巧地說話,
能解說法的涵義。
這比丘的話是柔和甜美的。
364‧
住於法、樂於法、禪修法、憶念法的比丘不會脫離正法。
(註:在此法是指saddhamma「正法」,即三十七菩提分及九出世間法。)
365‧
不應輕視自己所得的,
也莫妒嫉他人所得的。
妒嫉他人的比丘不會獲得定力。
366‧
若比丘所得雖少,
卻不輕視自己所得的,
諸天肯定會稱讚
這生活清淨與不怠惰的人。
367‧
不視名色為「我和我的」,及不為名色的壞滅感到憂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
住於慈愛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將會證悟寂靜、無為與安樂的涅槃。
369‧
諸比丘,汲掉這船(身)的水(邪念)。汲掉水後,船就能迅速地行駛。
在斷除貪欲與瞋恨後,你將會證悟涅槃。
370‧
斷除五個(低層次的結)[1]、捨棄五個(高層次的結)[2]、及培育五個(五根)[3]。已脫離五種執著[4]的比丘被稱為「已渡過瀑流者」。
371‧
修禪吧,比丘。
莫放逸、莫讓心沉迷於欲樂。
莫失念與吞(熱)鐵丸;
當你被獄火焚燒時,
莫哀號「這真是苦」。
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亦無慧。
具足定慧兩者的人,真的已近涅槃。
373‧
比丘去到僻靜處(修禪),
他的心是平靜的,
能清晰地知見正法,
體驗到凡夫所無之樂。
374‧
每當觀照五蘊的生滅時,他獲得喜樂。
對於智者來說,這即是朝向涅槃之道。
375-376‧
對於有智慧的比丘,開始修行時應:
防護感官、知足、遵守別解脫律儀[5]、親近精進與生活清淨的善友、友善及行為端正。然後,在(時常)充滿喜悅之下,他將滅盡苦惱(生死輪迴)。
377‧
諸比丘,如娃斯迦樹令其枯萎的花脫落一般,你們亦應捨棄貪欲與瞋恨。
378‧
身語意皆平靜、善於得定、及已捨棄世俗快樂的比丘是為「寂靜者」。
379‧
比丘,你應訓誡自己、檢討自己、防護自己及保持正念,如此你將生活安樂。
380‧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歸,
(他人怎能成為自己的依歸?)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靠。
因此,你應如馬商看護良馬般地看護自己。
381‧
常充滿喜悅與勤修正法的比丘將證悟寂靜、無為與安樂的涅槃。
382‧
比丘雖然年輕,
若勤修正法,
亦會照耀這世間,
如無雲之月。
[1] 五個低層次的結:sakkayaditthi「身見」、vicikkiccha「疑」、silabbataparamasa「戒禁取見」、kamaraga「欲欲」與byapada「瞋恨」。
[2] 五個高層次的結:ruparaga「色欲」、aruparaga「無色欲」、mana「慢」、uddhacca「掉舉」及avijja「無明」。
[3] 五根是信、精進、念、定與慧。
[4] 五種執著是貪、瞋、痴、慢與邪見。
[5] 別解脫是比丘的根本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