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目錄[隱藏] |
[編輯] 早期生活
[編輯] 儒學世家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修行位階人物宗派經典聖地維基主題:佛教
三寶 涅槃 緣起 戒定慧 五蘊 |
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虛雲 印光 |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壇經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經 圓覺經 |
八大聖地 四大菩薩道場 |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編輯] 天資聰穎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
[編輯] 佛門龍象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編輯] 譽滿京城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編輯] 西行求法
[編輯] 立志決疑
但他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1],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
[編輯] 私發長安
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偷渡前往天竺。
[編輯] 千難萬險
經過高昌國時,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編輯] 如願以償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編輯] 聲震天竺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解脫天」。
[編輯] 譯經偉業
[編輯] 滿載而歸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2]。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編輯] 功勛卓著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和日本。
[編輯] 開創宗派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雖然此宗持續時間並不很久,但它的許多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編輯] 彪炳青史
由玄奘大師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成為印度歷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文獻。
[編輯] 鳳棲原野
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辭世,最初葬于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編輯] 文學形像
著名小說《西遊記》把唐僧(唐三藏)說成是金蟬子轉世,雖然作者取材於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故事,但基本上仍屬於作者構想、創造的人物和故事,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小說。其中著名的孫悟空、豬八戒(悟能)和沙和尚,以及西遊除魔降妖生動活潑的豐富情節,顯然並非記述玄奘西遊天竺的故事,而是另有其獨特而廣泛的哲學、人文意義和社會、藝術價值。
佛教界對《西遊記》這部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近代禪宗高僧虛雲大師,指斥《西遊記》是道教徒寫來詆毀佛教的作品[3];而也有人認為,《西遊記》其實隱諱地記錄了修行的艱難歷程,若不了解佛教文化,則寫不出這部書來[來源請求]。
[編輯] 參考文獻
- ^ 這一見解大概是受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大師的啟發而生。[來源請求]
- ^ 有觀點認為,唐太宗接待玄奘是為了獲取西域的情報,因為當時唐正準備對西突厥用兵。(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topic/geography/C17917/20070314/104161_1.shtml)
- ^ 《虛雲和尚方便開示》。http://www.hhfg.org/fjjt/f38.html
[編輯] 外部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E%84%E5%A5%98&variant=zh-hant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