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僧伽(12):須深盜法
有一陣子,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郊外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摩揭陀國的國王,以及當地的許多大臣、婆羅門、富有的長者、居士與一般民眾們,都對佛陀及比丘大眾十分敬重,所以對他們的供養,如衣、食、醫藥、日用品等特別豐富。相對的,當地其它外道所能得到的供養,就很少了。
住在王舍城的外道們,為因應供養少,生活困難的困局,共同集會商量,最後想出一個點子,推舉他們之中一位名叫須深的聰明青年,要他到佛陀那邊去出家,看看能不能學一些佛陀的秘笈回來,好讓他們也能得到大家的信仰與尊重,期望能恢復往日供養的水準。
背負特別任務的須深來到迦蘭陀竹園,向一群比丘請求出家。經由比丘們的引見,佛陀也同意他在僧團中出家了。
半個月過去了,有一天,他聽到一些比丘自稱是證得解脫的阿羅漢,覺得這下機會來了,趕緊前去向他們請教,怎樣才能學得初禪而得解脫。
然而,這些比丘卻告訴須深,他們不會初禪,也不會神足神通。
須深不相信,就繼續要求這些比丘教他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其它禪定。但是這些比丘都說他們不會,更不會他心神通、宿命神通。
須深對這些比丘的回答很不滿,質疑、指責他們前後所說互相矛盾,哪有不會禪定,而還可以自稱是解脫阿羅漢的!
這些比丘就告訴須深,說他們是慧解脫者。
須深根本不瞭解,也不相信這樣的回答,就去向佛陀求證。
佛陀告訴須深說:
「須深!修學的前後次第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盤智』。那些比丘就是以這樣的次第,從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證入解脫的。」
須深完全聽不懂佛陀在說什麼,就請求佛陀為他詳加解說。
佛陀解說道:
「須深!不管你知不知道,修學的必然順序,就是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盤智。
須深!你認為如何?有出生所以會老死,不離出生而有老死,是嗎?」
「是的,世尊!」
「像這樣,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所以有行業,不離無明而有行業,是嗎?」
「是的,世尊!」
「反過來說,不出生就不會老死,不離生之滅而老死滅,是嗎?」
「是的,世尊!」
「像這樣,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無明滅所以行滅,不離無明滅而行滅,是嗎?」
「是的,世尊!」
「須深!讓我再問你:色是常,還是無常呢?」
「世尊!是無常。」
「無常的事物,會帶來苦呢?還是樂?」
「世尊!是苦。」
「既是無常、苦,那是變易之法了,能在變易之法中,找到所謂不變的『真我』嗎?」
「世尊!不能。」
同樣地,佛陀又分別以「受、想、行、識」一一提問,並且由現在擴展到過去、未來等,說明這一切都是無常,是苦的,其中不存在所謂的「真我」。然後,佛陀作了個小結論說:
「須深!多聞聖弟子對色、受、想、行、識有這樣的理解而生厭,因厭而離貪愛,因離貪愛而解脫,因解脫而生解脫之智:我的生死已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輩子的後有愛了。
須深!有了這樣的所知所見,就會各種禪定,各種神通了嗎?」
「不會的,世尊!」
「須深!這就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盤智。那些比丘就是這樣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得解脫的。」
佛陀說到這裡,須深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覺法而自己解決了對法的疑惑,心中無所畏懼。
這時,悟入正法的須深,向佛陀頂禮,懺悔他出家盜法的不當動機,並請求佛陀的原諒。
佛陀接受了須深誠心的懺悔,並且告訴他說,若以名聞利養的動機來出家盜法,日後其心裡的不安折磨,將會更勝於盜賊被國王行刑,慢慢淩遲至死的痛苦。
(莊春江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