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種調服心的力量,使心不乖離正道,而趣向定、慧及涅槃。五根中,信是正信有三寶,有業有報,最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確實已證悟。其原因是,若人缺乏正信的話,他將會放棄修禪。他應相信佛陀的教法是由十個部分組成,即:四道、四果、涅槃及教理。佛法指示我們禪修的次第,所以在此階段最關鍵的是對法深信。
譬如有人這麼想:「只是觀氣息就能證得禪那嗎?」或
「上述所說的禪相有如棉花狀是取相,如透明的冰塊和玻璃就是似相,確實是如此的嗎?」如果這類念頭愈來愈強,他就會懷疑在這時代是不能證得禪定的,而對佛法退失信心,因此導致放棄修習禪定。
若人以安般念業處修習禪定,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他應毫無懷疑、無妄想地修習安般念。若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習,一定會證得禪那。
反之,若對當信之事(如:安般念)有過強的信心,那麼,由於信根的勝解作用太強,慧根就不明顯,而精進、念及定根的力量也將會削弱,其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勵諸根於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建立知見於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實行使心不散亂於似相的作用;而慧根也不能實行知見似相的作用,這將反過來減弱信根之力。
若精進根過強,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勝解、建立、不散亂和知見的作用。這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安靜地專注於似相,及導致七覺支的輕安、定和捨覺支無法生起。當其他諸根過於強烈時,也會有不利的後果。
信與慧,定與精進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讚歎的。假使信強慧弱,則為迷信,迷信於不當的信仰及無意義之事。舉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佛教以外的外道,例如信仰護法鬼神。然而,慧強信弱將會使人向於奸邪,例如自己缺乏真修實證卻隨意判斷或評價,他們猶如吃藥過多而引生的疾病般難於治療。
信慧均等才能信於當信之事,他們相信三寶、業報,確信如果根據佛陀的教法修習,將會獲得似相及證得禪定。如果以此信心修習及運用智慧覺察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就能均等。
對於欲修習止禪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有人想:「如果以似相修習定,我一定能獲得安止定。」然後,由於信根之力,以及通過專注於似相,他必定能獲得禪定,因為禪那的主要基礎即在於專注。
對於修習觀禪者,慧力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當慧力強時他能知見無常、苦、無我三相。
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就會傾向於定的怠惰,而使怠惰心增長。若精進強而定弱,就會傾向於精進的掉舉,令掉舉之心增長。只有在定根與精進根均等時,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及能證得安止定。
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禪[1](lokiya-jhana)才能生起。佛陀教導定慧兩者必須並修,因為出世間禪[2](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
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都是需要念根的。念根適用於任何狀況,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不會由於信、精進、慧過強而陷於掉舉,及不會由於定過強而陷於怠惰。所以念適合於一切狀況,就像作為調味料的鹽適合一切的調味汁,也像宰相適合處理國王的一切政務。
因此,疏鈔解釋:「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何以故?因為念可以守護心,能策勵心趣向未曾到過之境。沒有正念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特別的境界。正念可以守護心及保持心不離開目標(所緣)。這就是為什麼當禪修者以觀智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呈現為: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目標,以及保護禪修者的心。缺少了正念,他就不能策勵及抑制心。這是為何佛陀說念能應用於一切處。(參見《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四八)
平衡七覺支
為了修止禪至獲得禪那,平衡七覺支是非常重要的。
一、念覺支:是正念及持續不斷地覺照似相。
二、擇法覺支:是知見似相。
三、精進覺支:是策勵及平衡諸禪支於似相,尤其是精進於培育擇法覺支,及再度增強自己。
四、喜覺支:是受用似相的歡喜心。
五、輕安覺支:是身心輕安於似相。
六、定覺支:是心一境於似相。
七、捨覺支:是心平等,不興奮或退出似相。
如果精進退減,你的心將會遠離禪修目標(似相)。其時,你不應修習輕安、定和捨這三覺支,應該改換修習擇法、精進和喜覺支,這樣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當過於精進而心生掉舉和散亂時,就不適合修習擇法、精進和喜覺支,應該改換修習輕安、定和捨覺支。這樣才能抑制和平靜掉舉及散亂的心。
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覺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