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僧隨念
若欲修習僧隨念的人,當獨居靜處,隨念如是聖僧伽的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07-063)
此中「善行道」(supatipanno)(07-064) 是善(sutthu)與行道(patipanno)的結合,即指正道,不退之道,隨順之道,無敵之道的行道而言。恭敬地聽聞世尊的訓示教誡,故為「聲聞」(Savaka)。聲聞之眾為「聲聞眾」(07-065) ,便是有同等的戒和見,而集體生活的聲聞團的意義。 [219]其次那正道亦說是正直、不曲、不彎、非不正及聖與真理,因順當故名正當,是故那行道的聖眾,亦說為正直行道,真理行道,正當行道。此中在聖道之中的人,因他們具足正行道故為善行道;在聖果中的人,因為由於正道而證得其當證的,這是依照關於過去的行道為「善行道」。又依世尊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故,依可靠之道而行道而行道故,為「善行道」。不取兩種極端依於中道而行道故,捨棄了身語意的彎曲及不正等的過失行道故,為「正直行道」。「真理」即涅槃,為涅槃而行道,故為「真理行道」。因值得作正當行道的行道,故為「正當行道」(07-066) 。
「即」是即為此等之意。「四雙」,依雙數來說,即證得初(須陀洹)道者及證得(須陀洹)果者為一雙,像這樣共有四雙。「八輩」是依單人來說,即證得初(須陀洹)道者為一,初果者為一,像這樣共有八人。在此句中說人(purisa)或補特伽羅(puggala,梵文pudgala)同是一義。這裡的人是指被教化者而說。「世尊的聲聞眾」,即依此等雙數的四雙人,或依單獨的八輩補特伽羅為世尊的聲聞眾。
「可供養者」(07-067) 等,當取來供獻的是供品,亦即當從遠方拿來布施具戒者之物的意思,又與(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資具是同義語。因為(聲聞眾受此供品)能令施者得大果報,故以值得去接受那些供品為「可供養者」。或者值得將一切所有物從遠方拿來此處供獻為可供獻的,或者亦說值得為帝釋等所供養,故為可供獻的,像諸婆羅門稱火為可供獻者,因為他們覺得如是供祭,可以得大果報。 [220]如果是因供獻者(施者)獲得大果為可獻者,則唯有僧伽為可供獻者;因為供獻僧伽能成大果故。即所謂(07-068) :
若人一百年,
事火於林中,
不如須臾間,
供養修己者,
彼如是供養,
勝祭祠百年。
這一句在其他部派(即說一切有部)用「可供獻者」(ahavaniyo),此部(上座部)用「可供養者」(ahuneyyo),這兩句的意義是一樣的,不過文句稍有一點不同而已。這便是「可供養者」的意義。
「可供養者」※07-003※ (07-069) ,從四方八面而來的親愛悅意的親戚朋友,為了表示敬意而準備殷勤待客的所施之物為供奉物,那樣為諸客人所設置之物是適合布施與僧伽的,而僧伽領受它也相宜。實無尊客如僧伽,因為僧伽僅在一佛期間(07-070) 可見,而且純一無雜,具備令人敬愛的(戒等)諸法故。所以說供奉物適合於布施給他們,及他們亦相宜去領受供奉之物為「可供奉者」。在別部(說一切有部)的聖典亦用「可奉獻者」(pahavaniyo),那便是說僧伽值得先供,故以最先當拿來奉獻僧伽為「可奉獻者」,或以最先值得奉獻為「可奉獻者」。所以那個字和上座部所說的「可供奉者」(pahuneyya)是同義的。
「可施者」(07-071) 是指相信有他世而施於當施而說。值得施,或由施有利,即由清淨之施令得大果,故為「可施者」。
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兩手放在頭上的合掌,為「可合掌者」(07-072) 。
「世間無上的福田」(07-073) ,是一切世間無比的福的增長處。譬如國王或大臣的穀或麥的增長處,稱為國王的穀田或國王的麥田;如是僧伽為一切世間的諸福增長處,因依僧伽,而一切世間的利益安樂等諸福增長,故僧伽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221]
(僧隨念的修法與功德)如是隨念善行道等的僧德,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所纏及無被痴所纏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緣僧伽而正直的。並如前(佛隨念)所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於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僧伽之德甚深,又因傾向於種種僧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此禪是依於隨念僧德而生起的,故稱「僧隨念」。
其次勤於僧隨念的比丘,尊敬及順從於僧伽,得至於廣大的信等,並成多喜悅,征服怖畏恐懼,而得安忍於苦痛,又得與僧伽同住之想,且因他身中常存僧隨念,所以他的身體亦如集合僧眾的布薩堂一樣的值得供養,又因他的心向證於僧德,縱有關於犯罪的對象現前,而他亦如面見僧伽,生起慚愧。他雖然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於如是
有大威力的僧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僧隨念一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