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文章


如果我們能經常覺醒,那麼我們的正念就會像這不間斷的流水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徘徊不定,那麼我們的正念就僅僅會像那水滴一般了。


醒悟,並不表示對世間的憎惡,而是心的清清楚楚,


瞭解到事實是無可挽救的,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


明白了這一點,你會放下執著, 以一種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


透過智慧觀察,瞭解到「諸行」的自然改變,而住於寧靜中。 


‧其 


你的本分(business)就是修行(practise ),不論修行的進展是快或慢,
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嘗試去強迫它。這種方式的修行就會有個好基礎。



修行三個必須實踐的要點是:  感官的收攝、飲食的節制、覺醒。


對禪修者而言,危險是來自外塵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攝是必要的;
事實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經常斷食倒不如去學習正念和敏銳地食你所需的量,學習去辨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要建立覺醒,是必須不斷地精進,正如在任何場合都必須繼續進行的呼吸一樣。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卻也是最深遠的。 


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一切事物的無常;


我們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迴的痛苦。 


不確定(uncertain )!怎麼可能有其他方式呢?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啊! 


不論何時,有什麼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歡與否,不管它看起來似對或錯,


只要以「這是不確定的事」來截斷它。這「不確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這能開展智慧。

無常和耐心的忍,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導了……


無常:一切都是不確定!那不確定,那是短暫變易的!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無常變化! 在心中有「無常」的談話,
把真理、變易、世間的不確定性都列入考慮。
這就稱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談話。
 


我們的房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錢財,都單純地是我們的約定成俗罷了。


以正法的觀點來看,它們都不是我們的,甚至連這具身體都不真的屬於我們,


只因為我們想像它是,並不會使它真的是。


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後同意稱它為鹽,這樣能使它成為鹽嗎?
噢!是的,可以,但只是名稱而已,不是實質上的。想像沙為鹽,不會使它成鹽。 


這是涅槃的本質:它是火的熄滅,是熱的冷卻;是寧靜,是生死輪迴的止息。
是我們內心貪、瞋、癡的永滅。
它超越快樂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寧靜。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


哪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裡就有寧靜。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生起的地方,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應該就在那而解決這問題點。


從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實法修行。你要到何時才能見到苦諦呢?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無論什麼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點上修行。


修行是在你嘗試去對治煩惱(雜染),不去長養舊有的習氣時產生的;


衝突和困難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不要認為只有在坐著或行的時候才是禪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象相遇的地方。

感官接觸的發生點上,就是修行所在。我們的不滿足是由於錯誤的見解。
因為我們沒有約束運用感官(exercise sense),所以就會責怪外界帶給我們痛苦
,一旦我們自己去除了錯誤的見解,不管走到哪裡,我們都會滿足。 


僅僅是感官的抑制,雖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夠,
因為無論如何的去
抑制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與意,
如果沒有智慧去瞭解貪欲的實相,
那麼想從中得到解脫是不可能的。 


佛陀教導抑制,但抑制並不是指我們不要看任何東西,


不聽任何東西,不聞、嚐、觸或想任何東西;並不是那個意思。


如果你執著於感官,就如同上鉤的魚兒。

我們必須如實地(exactly as they are )看事物


──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


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誤解時,你就被混淆了。 


在我們的修行中,當智慧升起以前,將專注力先穩固地建立起來是必要的。


專注心念可以比喻為打開電燈的開關,而智慧就如同結果出現的光;


專注力又如一個空缽,而智慧就好像你放入缽裡的食物。


如果沒有缽,便沒有地方放食物了。


佛法的修習,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見」。 


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


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