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解門,又略為三: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一是諸惡應遠離;二是眾善要奉行;三是存心須清淨。大家說,應作惡嗎?(師父,不應作。)不作惡很合理嗎?(師父,很合理。)作惡難道不會有惡果嗎?(師父,會。)有誰喜歡惡果?(師父,沒人喜歡。)所以,不喜歡惡果就別作惡,難道不對嗎?(師父,對。)
行善是不是好事?(師父,是好事。)有誰不喜歡好事嗎?(師父,沒人喜歡。)真沒人喜歡好事?(師父,對的。)請用喜歡或不喜歡回答!請基督教的兄弟姐妹們回答,究竟喜不喜歡好事?(師父,喜歡。)天下絕無不喜歡好事的道理。
現在開風扇是因為熱。熱好受嗎?(師父,不好受。)喜歡“難受”嗎?(師父,不喜歡。)那開了風扇後呢?(師父,涼快。)涼快好不好?(師父,好極了。)那究竟喜不喜歡好事呢?(師父,喜歡。)
佛是証一切智者,説的法都有依據,如理如法,對不對?(師父,完全正確。)
佛要我們莫作諸惡,因為作惡就有惡果如影隨形,必然受苦;衆善則應該盡心盡力奉行,因為行善必感善果而受樂。
自淨其意 常自省察,存清淨心。充滿貪念的心是染是淨?(師父,是染。)嗔怒呢?(師父,也是染。)染心好,抑淸淨心好?(師父,清淨心好。)染心會招感樂,抑是苦?(師父,會苦。)淸淨心呢?(師父,會樂。)
既然如此,應不應該存清淨心?(師父,應該。)如理嗎?(師父,如理。)如理的原因是佛如此說,抑法爾如是?(師父,因為法爾如是。)答對了。因為法爾如是,所以如理。
請唸下面的偈:
要離惡,勤行善,
清淨心,常檢點,
現世樂,來世甘,
佛實語,乃金言。
大家唸得既整齊又有力。押韻的偈頌討人喜歡,這也是法爾如是。
大家説,依佛教奉行會招樂抑招苦?(師父,招樂。)這毫無疑問。想要安樂就應行招樂之道,對嗎?(師父,對的。)想要苦就别理會佛的教導,對不對?(師父,對的。)不理佛説與依教奉行,哪個有利?(師父,依教奉行有利。)奉行如理的佛法當然享如理的樂果,難道錯得了嗎?(師父,不會錯。)
善不善業 偈頌提到善惡。此處的“惡”指不善業、不善造作;“善”指善業、善的造作。但甚麼是善、甚麼是善業;甚麼是惡、甚麼是不善業,應先厘淸楚。不過,做厘淸的工作之前,擬先介紹屬解門的‘福經’的一部份。
福的正義 在福經中,佛明示三十八種全靠自力、自助的福,是祈福的正義。
第一種福是“遠愚魯小人”。朋交小人會招苦抑招樂?(師父,會招苦。)不交呢?(師父,會招樂。)所以,不交而遠離難道不是福嗎?(師父,是的。)
第二是“近智慧君子”。親近有智慧的君子有利抑有害?(師父,有利。)會招樂抑招苦?(師父,會招樂。)招樂不就是福嗎?(師父,是的。)依此教奉行,不僅招樂,且有餘慶。
餘慶利益誰呢?分享給兄弟姐妹親友們,好不好?(師父,好極了。)他們想不想要安樂?(師父,當然想。)那就將餘慶分享給他們。
分享的方法乃是引導他們也“近智慧君子”。 同樣引導他們也“遠愚魯小人”不就是分享福、分享餘慶嗎?(師父,是的。)
第三是“禮應受敬者”。世上有沒有值得尊敬的人?(師父,有的。)年長位尊者、心地善良者、持戒清淨者都是,對不對?(師父,對的。)尊敬這些人是善事抑惡事?(師父,是善事。)會招善報抑惡報?(師父,招善報。)這種言教值得奉行,是嗎?(師父,是的。)佛教居士及基督教兄弟姐妹們應該都很熟悉這部經。依教奉行獲得大利,就是所祈的福。
第四是“居通達寳地”。所謂通達寳地,就是發展機會多的地方,是嗎?(師父,完全正確。)一個地方有機會修福、保健、學習、育樂、發展,就是通達寳地。住這種地方纔有福可祈,你說是嗎?(師父,是的。)
辦法會的這地方,大家喜歡嗎?(師父,喜歡。)會無聊嗎?(師父,不會。)
無聊就會打瞌睡。但一個打瞌睡的人也没有,都笑咪咪的。這是無聊抑歡喜的樣子?(師父,是歡喜的樣子。)這令人喜歡之地,遠方的人能來參加嗎?(師父,不能。)什麼人能來呢?(師父,住格雷縣市的人纔能來參加。)這種機會是好是壞呢?(師父,是好事。)這種機會,本區的人纔難能遇到,不是嗎?(師父,是的。)所以,這裏就是通達寳地。居住在這裏才有機會參加法會。這是福,對不對?(師父,完全正確。)
翁山的通達寳地 就拿我們的國父翁山將軍來說。大家知道他是甚麼地方的人嗎?(師父,是納毛鎮人。)答的對。納毛是東敦機市北面的小鎮,簡直是個不起眼的地方。我是東敦機人,所以知之甚詳。有時且自攀“本人家鄉距納毛很近哩”,圖扯拉與將軍的關係。
若將軍仍待在納毛的話,能領導國家獨立嗎?(師父,不能。)為了國家的獨立運動,他應待在什麼地方?(師父,仰光。)對啊,應待在全國的政治中心仰光市。所以,對翁山將軍而言,納毛是通達寳地,抑仰光是通達寳地?(師父,仰光是通達寳地。)居通達寳地太重要了。
就為此故,知不知道有些外縣市的富人,將子女安置在甚麼地方嗎?(師父,在仰光。)仰光是通達寳地,對不對?(師父,對的。)因為仰光有好學校,能學習到高級知識。為了學習高級知識,又往仰光的大學送,大學不又成為通達寳地嗎?(師父,對的。)如果住遙遠的區域,能學到高級知識嗎?(師父,學不到。),是不是通達寳地呢?(師父,不是。)
特殊通達寳地 據說大學更是另一種特殊的通達寳地咧。有些女士將女兒送到大學後說“乖女兒,不學知識沒關係,記住這是通達寳地,說甚麽也得留下。”在高等學府,知識、學位無關緊要,卻一定得住大學。這究竟為了甚麼呢?寶貝啊...學不到知識沒關係,在另外的方面卻必有斬獲。單為這理由,就必須安置女兒在大學這個特殊的通達寳地。大家說,這種作法實不實際?基督教兄弟姐妹們回答看,同意這種作法嗎?(師父,同意。)這的確夠實際。唉,佛法真無邊哩。
第五是“植福廣積德”。植福種善因,因熟結果時當得樂果,絕不會是苦果。所以,植福積德也是一種福。
第六是“身口意離過”。身口意三業遠離過失。身業有過會招福嗎?(師父,不會。)言語下流、缺口德會招福嗎?(師父,不會。)動壞念頭會招福嗎?(師父,不會。)既然如此,身口意三業都要遠離過失,才會招福、結樂果。不是嗎?(師父,是的。)奉行佛的教示,世間就充滿福樂。不是嗎?(師父,是的。)
“博無過見聞
”也是福。大家說,廣博甚麼?(師父,廣博無過失的見聞。)聽開示是博無過見聞嗎?(師父,是的。)聽開示是有過或離過?(師父,離過。)有過與離過的分別很簡單。不善就不離過,善呢?(師父,離過。)
我的開示有不善言說嗎?(師父,沒有。)離不離過?(師父,離過。)聽開示後,依教奉行有沒有利益?(師父,有利益。)這就是博無過見聞的福。
大家今天有沒有博無過見聞的福呢?(師父,有。)每天聽開示,廣博無過見聞,迷津獲得指點,對人生的幸福難道沒有裨益嗎?(師父,有裨益。)
滅苦最勝福 福經最後這樣說:
八正道息貪嗔痴,苦得滅是最勝福,
世上八風吹不動,離憂悲害得淸凉,
此乃真圓滿安樂,最實安樂最勝福。
說明三十八種福裏面,涅槃的寂靜之樂才是最真實的福,可稱福中之福。也正是吳曼金檀牧師邀請函中請求開示的“涅槃妙法”—佛尊貴的殊勝言教。
節錄自
離苦得樂的正法
著者:詮明法師(恰密禪師)緬甸仰光
by:Ven. Chanmyay Sayadaw
Ashin Janakabhivamsa
Chanmyay Meditation Centre
Yangon, Myanmar
譯者:智如·。苦乃諦理比丘
Translated by:Bhikkhu U Gunas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