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4護作慈愛經-3


分類:襌林饗宴


2010/02/07 22:04


 


我們在前兩次講課的時候,講到了


 


我們應當要斷除煩惱,講到煩惱有


 


三個層次,我們可以分別通過修習


 


戒、修習定、修習慧來斷除。


 


然後我們又在講到了佛陀在什麼情況下講了這一部慈愛經,這一部慈愛經所講的其實也離不開戒、定、慧,最終的目的點也是為了斷煩惱。


 


我們在前天晚上大家一起學習了,佛陀教導慈愛經,


 


佛陀講到了如果一個人,他想要證入寂靜的境界,他想要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有所利益,應當善求利益的人,他應當善修習、應當作,應當作什麼?


 


就是戒、定、慧,其中的戒,佛陀


 


在這一部經裡面用經教法的方式,


 


講了十五種素質、十五美德,它們


 


分別是有能力、正直、誠實、順


 


從、柔和、不傲慢、知足、易服


 


養、少事務、生活簡僕、諸根寂


 


靜、賢明、不無理、不貪著居家,


 


只要是會遭到智者譴責的,即使是


 


小事也不作,


 


這個是佛陀在這一部經裡面講到的。


 


 


那接著佛陀就教導了修習慈愛的方


 


法,佛陀在這一部經裡面講到修習


 


慈愛的方法,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培


 


育定。


 


講到修習慈愛,在我們平時禪修當中,我們有三種情況下,我們應當修習慈愛,在那三種情況下應該修習慈愛?


 


佛陀在增支部裡面,沒k亞經裡面講到,當時的沒k亞是佛陀的侍者,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成為佛陀的侍者的時候,沒k雅當佛陀的侍者。


 


當時候佛陀對沒k雅說:「沒k雅,當生起了貪愛的時候,應當修習不淨;生起了瞋恚的時候,應當修習慈心;當心散亂的時候,應當用入出息念斷除;生起了我慢的時候,應當用無常想來斷除。」這是在沒k雅經中所講到的。


 


 


那在這裡所講到的,應當修習慈愛


 


是來斷除瞋恚,這裡的斷除就是我


 


們在第一次所講到的鎮伏斷的斷。


 


 


 


也就是說我們修習慈心可以用來對


 


治瞋恚。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人的時候,我們應當修習慈心,修習慈心可以鎮伏、可以斷除瞋恨心,這是屬於鎮伏斷。


 


所以我們知道當我們生起瞋恨心的時候,我們應該修習慈愛,當我們修習慈愛的時候,就猶如在熊熊燃燒的火上加入水一樣,火就能很快的熄滅。


 


 


同樣的當我們把我們的心給瞋恨之


 


火燃燒的時候、怒火中燒的時候,


 


我們應當修行慈心,修習慈心它可


 


以對治瞋恨的心,這是第一種我們


 


應當修習慈愛者。


 


 


 


第二種我們應當修習慈愛的原因,


 


是當我們的心煩燥的時候,或者說


 


我們的心不平的時候,感到忿忿不


 


平。或者說我們的心不能夠平靜下


 


來,沒有喜悅的心,反而有擔心、


 


憂慮;


 


或者說當我們禪修的時候提不起勁,這個時候我們應當修習慈心。


 


在這種情況不一定是有瞋恨心,但是為了使我們的心柔和、為了使我們的心柔軟、歡喜,我們應當修習慈心。


 


這種修習慈心是讓我們的心具足禪心的素質,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前一次講這一部經的時候特別講到。


 


一個人想要禪修,他必須得要具有很多的素質,從內心就柔和、正直、順從、諸根清淨,這些才是我們禪修必需具備的素質。


 


 


我們無論修任何的業處、修任何的


 


禪修法我們都必須擁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素質。


 


 


怎麼樣的心?心一定要柔軟,柔軟它就好工作。如果學過阿毗達摩的人,他就很清楚。


 


在阿毗達摩所有的美心所當中,都具備有幾對很好的品質,


就是身心的柔軟性,
有了身心的柔軟性,
必定會有身心的適業性,
有了身心的適業性,
必定會有身心的正直性跟身心的練達性,還有身心的輕安跟身心的輕快性,這些一生起全部都生起。


 


 


 


一個人的心裡很柔和、很柔軟,他


 


就很容易跟禪修的所緣相應,跟我


 


們專注的對象相應。


 


如果一個人的心,對其他的人有事務、有孩子、有太太的話,那麼當他要去注意禪修的目標的時候,比如說注意我們的呼吸的時候,他的心同樣有擔心,如果心對所緣,對心的對象有礙,心就跟禪修的目標不能夠相應,不能夠相應,我們如果硬去把心壓進去,硬是去控制心,心會越燥動不安,所以我們知道,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善用心,我們懂得善用心,我們禪修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們修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訓練我們的心,要調伏我們的心。


 


 


 


我相信現在很多禪修者,在這幾天


 


的禪修營裡面,在禪修的時間當中,非常明白要調伏心是很難的。


 


 


心不是沒有力、就是心燥動不安、


 


有些人不是在那邊打妄想,就是那


 


邊昏沉。


 


我們為什麼要在這邊禪修呢?其實就是要去除這些禪修的障礙,使我們能夠做得了心的主人。


 


 


現在我們想要讓心專注不能專注,


 


想要讓心有能力、想要讓心能夠平


 


靜,它不能夠平靜,為什麼?因為


 


心不堪任。


 


因為這個心還不能工作,因此我們要調服心、要控制心、要守護好心,守護好心我們就可以借助一些外緣,一些所緣來調服。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培育定力,用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它的區別在於它的所緣,心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要讓我們的心專注,都是為了要讓我們的心平靜。


 


 


所謂的四十種業處,其實就是四十


 


種所緣,四十種我們專注的不同的


 


目標。


 


如果我們說專注白遍,就拿一塊白色的去專注、黃遍就是拿一塊黃色的去專注、地遍就是我們作一塊地,讓我們去專注。現在如果我們修習入出息念,就是取我們的呼吸為對象去專注。


 


他的目的都是一樣,讓心平靜、讓心單純。之後,由於平靜的心,定力就慢慢的起來,定力起來心就強有力。


 


當心強而有力得定之後,我們在用強而有力的心去觀照,培育智慧,所以這個是一個次第的東西。


 


 


那我們要讓我們的自己的心單純得


 


定力,我們必須得要先去通清關


 


係。


 


其實我們專注,我們修習定力,只要我們能調整好兩種關係。


 



 


或者說一種關係兩個問題:


 


第一是心的對象、所緣,對象跟所緣必須達到相應,有了相應,心就能夠配合,心能夠配合心就能夠專注。


 


 


當我們在專注入出息念的時候,入


 


出息就是我們的呼吸,我們的呼吸


 


平常就很自然,那麼柔順,甚至說


 


我們越專注呼吸越緩慢、越緩慢越


 


微細、越微細,心如果還是跟沒有


 


禪修一樣是燥動不安,想東想西、


 


想這想那,那麼心跟呼吸是不相應


 


的,既然不相應怎麼能夠培育定


 


力。


 


因此我們鼓勵從心下手,怎麼樣從心下手?用一句話:「讓我們的心跟我們專注的對象、專注的目標、禪修的所緣相應,一旦相應它就平衡,一平衡就是中道,是中道我們禪修才能相應。」


 


大家要記得這種關係,心跟我們專注的所緣一定要把它平衡,平衡就是中道。


 


 


我們的心想東想西,這個時候我們


 


要如何讓心平靜?


 


我們可以透過專注呼吸。有的人可能因為平時的生活習慣或者工作的環境,他的心不容易對於簡單的所緣或者理性的所緣境,他的心不能夠達到平靜。


 


我們呼吸的時候永遠是比教理性的。


 


 


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些業處是比


 


較理性的,有的是比較感性的。


 


修四大就比較理性的、


修入出息念就是比較理性的、


修十種不淨是比較理性的、


修白骨是比較理性的、


修三十二身份是比較理性的。


 


 


那些是比較感性的?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是比較感性的。


念戒也是,


 


還有我們現在所講到的慈、悲、喜這些是都是比較感性的。


 


對於平時習慣思維的人、平時工作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說比較冷陌的人,他應當要提昇感性,我們可以通過修習慈心、或修習佛隨念讓我們的心歡喜,讓我們的心對所緣有感情。


 


 


為什麼說修慈心是屬於比較感性的?決定在所緣。


 


因為我們修慈心,就是來祝福別人,願他人快樂、願一切人快樂、願一切眾生快樂,這個就是慈心。既然是祝福別人,願他人快樂,所以他是感性的。


 


他直接就是希望他人快樂,所以是沒有條件的,你不用說為什麼要祝福別人快樂,問這樣就會落入理性那邊。


 


你應當對於他人好、你應當對於他人散播慈愛,所以不用談什麼,這樣的話你會更直接散播慈愛,如果等你對他人沒有慈愛的時候(就無法散發慈心),慈愛的心必定伴隨著喜悅、內心的輕安、內心的柔軟、恭敬、感恩。這些心必定伴隨著慈愛的心一起出來的。


 


 


如果一個人修慈愛的心修得很忙


 


碌,這是修慈愛的失敗,


 


修慈愛不可能使心忙錄,也不可能越修慈心越沒有感覺,為什麼?因為慈愛是內心的感情對對方的祝願,祝福他們最終心得到快樂,把這個心散播出去,這個叫散播慈愛。


 


 


因此如何讓自己的心態達到平恆,


 


太過理性的人應該提昇感性、太過


 


感性的人應該提昇理性、太過激切


 


的人應垓要讓喜悅的心激發出來,


 


這個時候應當修習慈心。


 


佛陀說:「修習慈心,在這種情況下,使我們的禪修提升會使我們內心擁有良好的素質。」不會生起瞋恨,只要你想提昇禪修,內心的素質,你就要修習慈心。


 


 


 


第三種情況修習慈心,就是我們把慈心觀當成自己的根本業處,


在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