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隨念


2.    具足證信的禪修者,在十隨念中,欲修習佛隨念,應在適當的住所,獨居靜處禪修3修習佛隨念):「彼世尊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3.   應如是憶念佛陀的功德:「彼世尊是阿羅漢,是等正覺者…是世尊。」次說佛陀有種種名號的原由:


(一)、阿羅漢


4.    此處,先憶念世尊為阿羅漢,其原因如下:1遠離故,2破賊故,3破輪輻故,4應受資具等故,5無秘密之惡故。


5.    1他已斷除一切煩惱,由於(修行)道而斷除所有的煩惱和習氣,「遠離故」為阿羅漢。沒有煩惱稱他為遠離者;沒有過惡,稱我主(Natha4阿羅漢。


6.   2以「道」破煩惱賊,「破賊故」為阿羅漢。我主以般若劍破除貪、嗔、癡等煩惱賊,所以稱為阿羅漢。


7.    3以無明與有愛(craving for becoming)做成的轂,由福行等做成的輻,老與死為輞,以諸漏製成的軸,連接三有的車,這無始以來輪廻的車輪,世尊在菩提樹下,以精進的兩足,穩固的站在戒地上;以信為手,揮動智慧的斧,摧破一切業和所有的輻,以「破輻故」為阿羅漢。


8.   「生死輪廻」即是無始以來的輪廻,因為無明是根本,故稱之為轂;老死是終止故為輞;其餘十法是以無明為根本,以老死為終點,故稱為輻。


◎說十二支


9.   對苦等四聖諦無所知為無明。欲界的無明為欲界諸行的緣,


  色界的無明為色界諸行的緣,無色界的無明為無色界諸行的緣。


10.    欲界的諸行為欲界「結生識」的緣;色界、無色界的諸行,為色界、無色界結生識的緣。


11.    欲界的結生識為欲界名色的緣;色界亦然;無色界的結生


    識,是無色界的名(mentality)法的緣。


12.    欲界的名色為欲界六入的緣,色界的名色為色界(眼耳意)


    三入的緣,無色界的名(nama)法為無色界(意)一入的緣。


13.    欲界的六入為欲界六種觸的緣,色界的三入為色界(眼耳


    意)三觸的緣,無色界的意(心)入為無色界一種觸的緣。


14.    欲界的六觸為欲界六受的緣,色界的三觸為色界三受的緣


    ,無色界的一觸為無色界一受的緣。


15.    欲界的六受為欲界的六種貪愛的緣,色界的三受為三種貪愛的緣,無色界的一受為無色界一種貪愛的緣,各種貪愛為各種取的緣,而「取」等為「有」等的緣。何以故?


16.    茲有人想:「我要享受諸欲」,他以「欲取」為緣,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惡行成就便生惡趣。他往生的因的業為「業有」,由業而生的五蘊為「生有」。五蘊的生起為生(birth),五蘊的成熟為老,五蘊的消失為死。


17.    一人想:「我要享受天福」,同樣的,(以身語意)行諸善行,由於善行成就得生(六欲)天。他往生的因的業為「業有」,以下如前述。


18.    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梵天之福」,他以「欲取」為緣,修習慈、悲、喜、捨,由於禪修成就便生梵天。他往生的因的業為「業有」,餘者如前述。


19.   另有一人想:「我要享受無色界之福」,於是修習空無邊處等無色定,修習圓滿,得生彼處。他往生的因的業為業有,由業而生的四蘊為「生有」。四蘊的生起為生,四蘊的成熟為老,四蘊的消失為死。其餘諸根的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也以同樣的方式解說。


20.   (法住智)5 「無明是因,諸行使其生起,把握這兩者的因與生起的緣的慧是「法住智」。過去世和未來世以無明為因,「諸行」使其生起,把握這兩者的因與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餘各句應以同樣的方法解說。


21.  (四類)在十二支中,無明與諸行是一類;識、名色、六入、觸與受是一類;貪愛、取與「有」是一類;生與老死為一類。前一類為過去世,中間二類為現在,生與老死是未來。


(三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當你提到無明與諸行時,也包括貪愛、取、有三支,所以這五法是過去的業轉(the round of kamma);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法是現在的「異熟轉」。當你提到貪愛、取、有時,也包括無明與諸行,所以這五法是現在的業轉;生與老死一句表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故此五法為未來的異熟轉。這是依十二支而成為二十種。


(三連接)十二支中的諸行與識之間是一種連接受與貪愛之間是一個連接,有與生之間是一個連接。  


22.    世尊對6這四類,三世,二十行相,以及三連接的緣起,都能知能見,能了悟。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說:「觀察因緣的慧為法住智」。世尊以法住智如實知十二支法,於彼等厭離、離欲而解脫,破除上述的輪廻車輪的輻。所以:「破除生死輪迴之輻」為阿羅漢。我們的世間主以智慧劍,摧破生死輪廻之輪的輻,所以稱為阿羅漢。


23.   4)因為他是最值得供養的人,值得受用衣服等資具及接受禮敬,所以當世尊出世時,有威德的天人不願在他處供養,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須彌山的寶冠供養世尊,又如頻毗娑羅王憍薩羅7天與人也盡力供養。在世尊般涅槃後,阿育王曾費了九十六萬俱胝的財產,在閻浮提造了八萬四千塔寺,其他的供養就不必說了。所以說「值得受用資具等」故稱為阿羅漢。世間主值得接受所有資具和禮敬,阿羅漢在這世間的名與勝利者(世尊),名實才相副。


24.   5猶如世上自以為聰明的愚者,深怕有壞名聲而秘密作惡,(世尊)決不做這樣的事,「不秘密行惡」故稱為阿羅漢。無秘密惡業可說,因無秘密,故稱為阿羅漢。


25.   綜合的說:因為遠離的聖者牟尼,殺了一切煩惱賊,


摧破生死輪廻之輪的輻,應受資具等供養,


又無秘密的惡行,所以稱為阿羅漢。


 


(二)、等正覺者(Fully Enlightened8


26.    他自己證悟一切法,故稱「等正覺者」,亦即他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法,他已通達;應該遍知的法(四聖諦),業已遍知;應斷除的法(集),已斷絕;應證悟的法(滅),已證得;應修的法(道),已修習。所以說:應知的我已知,應修的我已修,應斷的我已斷,婆羅門啊!所以我是覺者。9


27.    此外,他自己證悟一切法,即眼是苦諦,由於它的根本原因而生起貪愛為集諦,(苦與集)兩者不存在為滅諦,知滅而去行道為道諦。耳、鼻、舌、身、意(內六處)亦復如是。


28.    如是對色等(外)六處,眼識等六識,眼觸等六觸,眼觸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六想,色思等六思,色愛等六種貪愛,色尋等六尋,色伺等六伺,色蘊等五蘊,十遍,十隨念,膨脹想等十不淨想,髮等三十二身分,十二處,十八界,「欲有」等九有10初禪等四禪,修習慈心等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逆觀老死等十二緣起支,順觀無明等緣起支,也以同樣的方法解說。


29.   此處舉一句來說明:「老死是苦諦,生為集諦,出離這兩者為滅諦,知滅而行道為道諦。」如是由自己證悟,逐漸證悟,完全證悟一切法。故說:「由自己證悟一切法為等正覺者」。


 


(三)、明行具足者11


30.    因為明與行具足,故為明行具足者。此處的「明」指三明或八明。三明如《怖駭經》12所說;八明如《阿摩晝經》13所說的:觀智和意所成神變,加上六神通為八明。


31.   「行」:共有十五法,指戒律儀,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努力覺知,具足(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七種善法和色界的四種禪那。依此十五種法行,聖弟子行於不死的方向,故稱為「行」。即所謂:「摩訶男(Mahanama),茲有聖弟子具戒」等,一切如在《中部》中分五十14中所說。世尊具足明與行,故為「明行具足者」。


32.   世尊具足「明」,一切智圓滿;由於具足「行」,世尊大悲圓滿。世尊以一切智得知所有眾生的善與害(不利),世尊以大悲使眾生避免不利,告誡眾生去做有利之事。因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能行正道,而不像那些沒有明行者的弟子們所作的苦行等不善行。


 


(四)、善逝


33.    稱為善逝(sugata)乃因:(1善淨行故,(2)善妙處行故,(3)正行故,(4)正語故,所以稱為「善逝」。(1)「行」亦名「逝」,是說世尊的行是善是淨,沒有污點。是什麼行呢?是聖道。世尊以此聖道向安穩的方所,沒有執著的「行」,由於「善淨行,故為善逝。」2善妙處行:即向不死的涅槃中行。「善妙處行,故為善逝」。


34.   3)由於各種正行,已經斷除煩惱,不再生起是為正行。如《大義疏》所說:「須陀洹道所斷的煩惱不會再生起,故為善逝。…阿羅漢道所斷的煩惱不會再生起(返回),故為善逝」。或者說:自從在燃燈佛的足下授記以來,直到在菩提座上成正覺,圓滿三十波羅蜜15和正行,致力於整個世間的福祉與安樂,不作常見,斷見,縱欲和苦行等極端的行為,故為正行。由於正行,故為善逝。


35.    佛陀是說正語者,即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以正語,故為善逝」。有經16為證:「如來知道這樣的話是不真實,沒有利益的,且為他人所不喜,不受歡迎,如來便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這樣的話是真實的,卻無利益,且為他人所不喜,不受歡迎,如來也不說這樣的話。如來知道這是真實而有利益的話,但為他人所不喜,不受歡迎,如來知道時節因緣成熟時,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那些不真實,無利益的話,但為他人所喜所歡迎,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又如來知道那些是真實的,但無利益,然為他人所喜所歡迎,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那些是真實的,是有利益的,又為他人所喜所歡迎,如來知道那是適當的時候,才說那樣的話。」如此「正語故為善逝」。


 


(五)、世間解Knower of Worlds


36.   完全了解世間故為「世間解」。即世尊依自性,依起因,依滅,依滅的方法,普遍了解世間。即所謂17:「賢者,我絕不說藉著旅行而能知能見,能到達世界的邊際,沒有生、老、死,沒有再生的地方。我也不說:不能到達世間的邊際苦痛的盡頭。賢者,我宣說在這有想,有意識,長僅一尋的身體內的世間,與世間(苦)的起因,世間(苦)的滅,以及導致世間(苦)滅之道。


    絕非旅行可到達世間的終點,亦不可能解脫痛苦。


    直到聖者──世間解,修梵行者到了世間的終點,


    寂靜者既然知道世間(苦)的盡頭,


    不再希求此世間、他世間。


37.   此外,有三世間:即諸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其中18:「一世間即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地方,為「諸行世間」。又說19「世間常住或非常住」為「有情世間」。又說:「日月運行,光明所照的地方,超過一千倍的世間,是你的威力所及」20,是為「空間世間」。世尊完全了解這三種世間。


38.   1(諸行世間)同樣的,《無礙解道》21提到:「一世間,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二世間,指名與色;三世間,指三種受;四世間,是四食;五世間,是五取蘊;六世間,是內六處。七世間,是七識住;八世間,是八世間法;九世間,是九有情居;十世間,是十處;十二世間,是十二處;十八世間,是十八界。」世尊完全了解這些「諸行世間」。


39.   2有情世間佛陀知道一切有情的習性、意欲,知其隨眠,知其性情,知其天分、勝解,並知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鈍根,有善行或有惡行,易教化或難教化,有證悟的能力或無證悟的能力,佛陀對「有情世間」完全了解。


40.  3空間世間空間世間和有情世間一樣。因此,一世界的縱橫各有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nahutas),其周圍則為:一切周圍有三百六十萬又一萬三百五十由旬。


41.    其中,大地的厚度有二十四萬由旬。支持大地的水,安立在風中的水,有四十八萬由旬的深度。水的支持者──上升於虛空的風,有九十六萬由旬。這是世界的範圍。


42.    在此世間,最高的山是須彌盧(Sineru),深入大海的部份與超出水面相同,各有八萬四千由旬。在須彌盧的外圍,有七重大山,即踰健達羅,伊沙羅,竭地洛迦,蘇達捨那,尼民達羅,毗那怛迦,顏濕羯拿,22它們的深度和高度依須彌盧的高度次第減半降低下來。天上有種種寶物莊嚴,為四大天王的住所,又棲息著諸天與夜叉。雪山高五百由旬,縱橫三千由旬,有八萬四千山峰。有一株稱為奈迦(Naga)的閻浮樹,它的軀幹周圍十五由旬,高五十由旬,伸展的直徑和高度同為一百由旬;閻浮洲即因此巨大的樹而得名。


43.    和閻浮樹一樣大的樹有阿修羅的基脫羅巴答利樹(Citrapa-


taliya),迦樓羅(Garula)的勝跋利樹,西牛貨洲的迦藤跋樹(Kadamba),北俱盧洲的劫波樹(Kappa),東勝身洲的西利娑樹(Sirisa),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巴利卻答迦樹(Paricchattaka)。所以古人說:巴答利樹,勝跋利樹,閻浮樹,諸天的巴利卻答迦樹,迦藤跋樹,劫波樹,以及第七的西利娑樹。


44.   輪圍山圍繞全世界,深入海底與超出水面者相同,各有八萬二千由旬。在世界中的月輪,四十九由旬,日輪五十由旬。三十三天一萬由旬;阿修羅天,阿鼻大地獄和閻浮洲一樣大。西俱耶尼洲七千由旬,東毗提訶洲也一樣大。北俱盧洲八千由旬。每一大洲各有五百小島圍繞著,這構成一世界。在世界與世界的中間是地獄。有無限的輪圍山,無限的世界,世尊以無限的智慧都能了解通達。


45.    因為佛陀完全了解空間世界,以「遍知世間,為世間解」。


 


(六)、無上調御者anuttara purisadamma-sarathi


46.    沒有人的德行超過佛陀,沒有人能與之相比,所以稱為「無上」(anuttara)。佛陀的戒德為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亦然。也就是說,他的戒德是無與倫比的,無相等者,是無雙的,無對手的…解脫知見亦然。即所謂23:「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梵天,沙門,婆羅門…有人的戒德比我的更圓滿。」在《最上信樂經》24提到:25「我實無有師,世間無有與我等倫者」等偈頌有詳細的解說。


47.   他調御應被調御者為「調御丈夫」,調御即調伏的意思。此處,應調御者指雄的動物、男性及非人類的陽性,這些是未調御而應被調御者(purisadamma)。雄的畜牲,指世尊曾調伏阿鉢羅(Apalala無苗)龍王26,周羅達羅(Culodara小腹)龍王,摩訶達羅(Mahodara大腹)龍王,阿伽西柯(Aggisikha火焰)龍王,陀摩西柯(Dhumasikha烟焰)龍王,阿羅梵樓(Aravala)龍王27和達那波羅(Dhanapalaka財護)象28等畜牲,使他們無煩惱毒,並皈依,住戒。所調伏的男性指薩遮Saccaka尼乾之子29,庵跋吒(Ambattha)學童30,波伽羅娑帝(Pokkharasati31,沙那滕達(Sonadanda種德婆羅門)32,俱答滕答(Kutadanta33等人類。所調伏的非人有阿羅婆迦(Alavaka)夜叉,蘇吉羅曼(Suciloma針毛)夜叉,客勒羅曼(Kharaloma粗毛)夜叉34,帝釋天王35等非人,佛陀以種種方便調伏此等眾生。下列的經文亦可引用於此處:36柯施Kesi),有時我溫柔的調伏彼等,有時剛強的調伏彼等,有時亦剛亦柔的調伏彼等。」


48.    此外,世尊進一步調御那些已經調御的人,世尊為那些持戒清淨的人等宣說初禪等;也對須陀洹(預流者)等宣說更高的道。「無上調御者」或可視為一個句子,世尊在個別的場合調御那些被調伏的男子,使他們不執著的前往八方,所以稱為「無上調御者」。下列的經37可在此處引用:「諸比丘,當調御的象,由調象師調御可走一方。」


 


(七)、天人師


49.    世尊適當的教導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故稱為「師」。此外,根據《義釋》(Niddesa)師解釋為:又如「商隊」故為「師」。世尊如商隊的首領,引導商隊度過沙漠,度過盜賊出沒的荒野,度過野獸出沒的荒野,度過沒有糧食飲水的荒野,如是使商隊度過種種艱難困苦,到達安穩的地方,所以世尊如商隊之主,令諸有情度過苦難,度過生死輪迴的荒野。


50.  「天人」即天與人,指最殊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世尊也能教誨畜牲,故為師。這些畜牲藉著聽聞世尊說法,為成就道果的近因,由於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能證得道果。


51.    例如(manduka)38等。據說:一次世尊在伽伽羅Gaggara池畔為瞻波Campa)市的居民說法,當時有一青蛙正在聽取世尊的聲相,不料一位牧牛人無意中把他的杖放在青蛙的頭上,倚杖而立。青蛙在那時命終,以聞法功德,立刻生在三十三天中十二由旬寬的黃金宮中。他發現自己在那裡,好像從夢中醒來,看見一群天女圍繞著自己,說道:「我也生到這裡嗎?我做了什麼善業呢?」當他尋找原因時,發現除了聽取世尊的聲相以外,沒有別的善業。他立刻與他的天人同來世尊處,以頭禮足。世尊知而問道:「是誰以可讚頌的光輝,帶著優美的顏色,照耀諸方所,來禮我的兩足?」(答):「我的前生是水棲動物的青蛙,聽你說法時,被牧牛人的杖給殺了。」世尊對他說法已,有八萬四千生靈獲得法現觀penetration to the Dhamma)。蛙天子亦得須陀洹果,微笑而去。


(八)、佛


52.   世尊的解脫智,覺知一切所應知的,故稱為「佛」(覺者)。或以自己覺悟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bodhesi),以此等理由故稱之為「佛」。《義釋》39如此解釋:「他是真理的覺知者,因此稱為覺者(佛);他是使人覺悟者,故稱為覺者(佛)。這種說法與《無解道40相同。


(九)、世尊


53.   世尊,指值得尊敬、敬重。佛陀的德行在一切眾生之上,所以古人說:「世尊,是說他最勝;世尊,是說他最上,是值得尊敬者,故稱他為世尊。」


54.    或有四種名:即依位,依特相,依原因的,隨意而起的。「隨意起」,是說依世間當時的用法而隨意取名。依位a period of life立名的如犢子,應調御的牛、耕牛(成年牛),此等是依位立名。依特相立名的如有杖的,有傘的,有頭髻,有冠的(孔雀),有手的(象),諸如此類是依特相立名。依原因(特殊成就)立名的如:三明者(tevijja),六通者(chalabhibba),諸如此類,是依特殊成就立名的。隨意立名的如:非常幸運的人,多財者等,並未涉及字義而立名,這是隨意而起的名。


55.   世尊是依原因(特殊成就)而立名的,所以說此名不是摩訶摩耶夫人,不是淨飯大王,不是八萬族人所取,也不是帝釋、兜率天等殊勝諸天所作。法將(舍利弗)曾這樣41:「世尊此名不是母親取的…是究竟解脫後獲得的,此乃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切知智時,所獲得的名稱。」


56.   世尊是依其功德而立名,為說明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