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僧伽(15):縈發目揵連的參訪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園精舍。
一天,竹園精舍來了一位名叫「目揵連」的外道,因為他習慣將頭髮盤成一個大髻,所以大家都稱他為「縈發目揵連」。
縈發目揵連向佛陀問訊後,佛陀問他從哪裡來,他回答說:
「瞿曇!我到處參訪,剛從許多類沙門、婆羅門、出家遊歷修行人集會說法的樹林中來。」
「目揵連!你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有益的嗎?」
「瞿曇!我從他們互相衝突的言論辯難中,學到了很多。」
「目揵連!長久以來,各種不同類的沙門、婆羅門、出家遊歷修行人,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彼此競相論辯,企圖論破別人,求得勝利。」
「瞿曇!你都為弟子們說些什麼法,使他們有能力再去教導別人,而不致於污辱了如來,也不會受到其它人的問難與責駡呢?」
「目揵連!我教導他們『明、解脫』,這樣他們再去教導別人,就不會污辱了如來,也不會受到其它人的問難與責駡。」
「瞿曇!你的弟子們,是以怎樣的方法修行,來成就明、解脫的?」
「目揵連!有七覺支,修習、多修習,能成就明、解脫。」
「瞿曇!那又有什麼修行方法,可以成就七覺支?」
「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成就七覺支。」
「瞿曇!又有什麼修行方法,可以成就四念處?」
「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成就四念處。」
「瞿曇!又有什麼修行方法,可以成就三妙行?」
「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能成就三妙行。」
「瞿曇!又有什麼修行方法,可以成就六觸入處律儀?」
「目揵連!當眼睛看到合意、可愛、能引起欲樂、使人著迷的東西時,能不生歡喜、不讚歎、不著迷、不流連;看到不合意、不可愛、能引起苦受的東西時,能不畏懼、不討厭、不嫌棄、不生氣。看到好的,不起執著;看到不好的,也不起執著,內心不為所動。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也一樣,這就是從六觸入處做到合於律儀,依此修習、多修習,就能成就三妙行。
怎樣是修習三妙行,能成就四念處呢?
多聞正法的聖弟子,在閒靜處、林中、樹下這樣思惟:身、口、意的惡行,必得惡報,我如果以身、口、意做了惡行,日後一定會後悔,別人也會譏嫌,大師也會責備,如此一來,惡名昭彰,死後也會墮入地獄之中。能這樣思惟,時時自我警惕,以去除身、口、意三惡行,修三妙行。
怎樣是修習四念處,能成就七覺支呢?
目揵連!以身體為覺察對象;以感受、心念、心念物件的法為覺察物件,集中心念而念念分明,以此為方法修學念覺支。念覺支修學熟練後,修學擇法覺支;擇法覺支修學熟練後,修學精進覺支;精進覺支修學熟練後,生歡喜心,修學喜覺支;喜覺支修學熟練後,身心止息,修學猗覺支;猗覺支修學熟練後,得三摩地,修學定覺支;定覺支修學熟練後,心能專注於一境,而得息滅一切貪愛憂慮的舍,繼續修學舍覺支,直到舍覺支修學成就。
怎樣是修習七覺支,能成就明、解脫呢?
目揵連!依遠離、依離欲、依滅而向于舍而修學念覺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支,而證得明、解脫。
像這樣,目揵連!一法跟者一法地修學,就能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了。」
佛陀說到這裡,縈發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這時的縈發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別人而能解決自己的疑惑;于正法中不再畏懼,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地行禮,請求佛陀允許他出家。
佛陀同意了。
縈發目揵連出家後不久,即證入解脫,成為阿羅漢。
(莊春江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