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勤經》說:「無欲則無憂」,「多欲為苦。」  


 


2、「享福了福(折福),福盡悲來;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3、清代名臣林則徐祠堂前的對聯寫道:「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


   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4、在《孝經•諫諍章》中提到:「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


   不義。」如果沒有諍友來糾正我們的缺失,我們在做人處事上是不會進步的;相反


   的,若有諍友不斷的指正我們的缺失,相責以善,久而久之,則必有令名。


 


5、佛陀在《慈經》中提到:「凡是修善者,有才能,正直且誠實,口出善語,柔順溫和,


   謙虛不驕慢」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也是我們應該結交的善友。


 


6、佛陀說:有四種惡友當遠離。這四種惡友是:一飲酒時為友,二博戲(賭博玩樂)


   時為友,三婬佚時為友,四歌舞時為友


 


7、古人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


   而不覺其臭。」


 


8、史書上記載,有人問北魏的賈思伯:「公何以能不驕?」賈思伯說:「衰至便驕,何


   常之有?」一個人要衰敗了,便會變得很不謙虛,會盛氣凌人,不可一世。所以驕


   傲、不謙虛是人格的缺陷,是生命力的欠缺。


 


9佛陀說要「自依止,以自為洲」


 


10、《法句經》說:要「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自己善調御,即難得所依。」


 


11佛陀說:「當離憒鬧,獨處閒居。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  


    樂眾者,則受眾惱(惱害)。」


 


12、佛陀在《羯臘摩經》中提到十不依:十種不可依止,不可輕易相信的人與事:


一.              因一再聽聞而相信其教說


二.              因傳統習俗如此而相信。


三.              勿輕信久遠之傳說。


四.              勿輕信宗教典籍所說。


五.              勿輕信所思辨之理論


六.              根據推理而相信。


七.              勿根據所考察之論據而相信。


八.              勿因深思熟慮而歡喜接受。


九.              因說者的表面能力而相信。


十.              勿因此沙門是我等之師而相信。


    佛陀說:「當你們自己覺知,此法是善,無有過失,此為智者所稱讚,若受持奉行此法,能生起利樂,若是如此,你們應當受持,照著去做。」   


   


13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出生在這個世間?第二、父母親是你選擇的嗎?第三、出生的時間是誰決定的?第四、出生的地點是誰決定的?第五、我們性別是誰決定的


 


14清朝的石成金在《涉世方略》一書中,把「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順序倒過來,他認為人的命運可以經由後天的努力而改變,所以勤讀書,飽讀詩書,與人為善,修己積德,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


     


15佛陀說:「未覺悟的人被兩樣東西所困擾-身和心;而覺悟的人只被一樣東西所困擾-身體。」《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6、《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     

  無欲,則無此患。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


  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又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


  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  

 


  


17、《紅樓夢》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是最好的寫照: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直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19四正勤是指:


1已生惡令斷:已經生起的惡念,要立刻斷除;已經做的


                 壞事要立刻停止。


2未生惡令不生:尚未生起的惡念,不要讓它生起。


3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起的善念,要讓它不斷增長。


4未生善令生起:尚未生起的善念,要讓它生起;尚未


                   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  


 


20心存善念,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心存惡念,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21為善必昌,若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仍有餘殃,殃盡乃昌;


     為惡必殃,若為惡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仍有餘昌,昌盡乃殃


 


22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正思惟屬於慧學


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


正精進、正念、正定屬於定學


    八正道是滅苦之道,解脫之道,遵守八正道,可以遠離邪惡,增長福慧,可以脫離今生或來世的災難和憂悲苦惱所以想要幸福安樂的過生活,一定要遵守八正道


                  


23、正思惟有三種意義:


(1)    放棄私心,大公無私,能為世人謀求福利。


(2)    培養慈心,以慈心來對治心中的嗔怒、仇恨。


(3)    培養悲心,以大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救渡眾生,出離苦海。   


24   說話的藝術


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


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


諷刺顯得輕視,尊重增加了解。


少說拒絕的話,多說關懷的話,


拒絕形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


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領導。


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


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   


 


25、《大念處經》:復次,諸比丘!比丘出入時,正知之;觀前旁顧時,正知之;屈伸時,正知之;著僧伽梨(袈裟)及諸衣缽,皆正知之;於飲食嚼嚐,皆正知之;於大小便利,皆正知之;於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於身內,觀身而住;於身外,觀身而住;於身內身外,觀身而住。…彼當無所依而住,亦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26《書經》洪範篇提到五福,這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27、清朝著名的命理學家陳素庵在《命理約談》中提到:「嘗考人命,富貴貧賤,驗者頗多,惟壽夭驗者較少。蓋一念之善,可以延年;一事之惡,可以奪算。苟恃(己)命之生與永(長),而多行惡事;知命死與(短)促,而廣積陰功,此則愛之不能使生,惡之不能使死。區區八字干支,何足道哉?」


  


28、下列性格的人壽命長:


    .寬大的,二.厚重的,三.渾含的,四.慈和的,五.創造的,


.收斂的(不放縱),七.沖淡的(少欲),八.迂緩的(不急躁),


.質鈍的(不會聰明過了頭),十.樸實的(不奢華),十一.公正的,


十二.平易(近人)的,十三.沉潛的(內斂),十四.簡單化的(簡單過日子)。


 


29、反過來說,下面十四種性格的人,其壽恆短:


.偏狹的,二.輕佻的,三.精緻的,四.刻薄的,五.享受的,六.發散的(放縱),七.濃烈的,八.急促的,九.靈利的(聰明過了頭),十.浮華的,十一.邪曲的(不正),十二.峻潔的(水清無魚),十三.躁動的(心浮氣躁),十四.複雜的(心思複雜,人際關係也複雜)。


 


30亞里斯多德說:「美德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美德也是幸福婚姻的必要條件


 


31、佛陀說:「有四種法能為善男子帶來現世安樂,一為勤奮具足,二為守護具足,三為善友具足,四為平衡的生活(正理養命)。」


  


32、《韓非子》說:「慈母有敗子。」


 


33、《三字經》中提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34、司馬光說:「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也。」


 


果儒法師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wdhamma 的頭像
    flowdhamma

    禪修的部落格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