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别 輕 視 煩 惱


你 將 會 被 取 笑                            西亞多 烏 德加尼亞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1.致 謝 詞 1


2.什麼是煩惱?2


3.親愛的讀者 3


4.念處禪法 3


41 心的運作 3


42 放鬆自己 4


43 正確的態度 5


44 覺知中帶有理解力 6


45 姿勢/ 吃東西/日常活動 7


46 妄想心/聲音 8


47 疼痛/ 不喜的感覺 9


48 覺知的持續 10


49 修行的精華 11


5.法的議論 11


6.當正念有持續力時 11


7.智 14


8.讓心思考的糧食 16


9.繼續的修行 26


10.什麼是禪修的正確態度?27


 

 


5.法的議論


法的議論與小參是讓你有機會與你的老師分享你禪修的經驗,並且得到一些指導。


老師想知道你的進展;你是否能放鬆自己去覺知嗎?你是否能有恆心的去覺知嗎?你是否認識自己的正確與不正確的態度?你是否可以認知與觀察到自己的反應,感覺以及所理解的事等等?這些資料是法的議論的基本討論課題。當老師知道你的優點與缺點時,他才能對你的修行給恰當的指導。


你可以提到你修行的層次,以及你希望達到的目的地。你必須忠實於自己。如果你只是報告你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體驗,這樣老師也難給與你你所需要的指導。


 


6.當正念有持續力時


當你才開始修行時,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去覺知。


開始時你會很慢察覺到自己已經失去了覺知,你可能還會覺得自己修得很好,正念有持繼力。但是當你的覺知力開始愈敏覺時,你會開始注意到你其實不時都失去正念。你或者會感到你的覺知愈來愈差了,但事實上是你已經開始更能覺知到你不時都在失去正念。這才是走對了一步。這也表示你的覺知有了進步。所以不要太埋怨自己,你只須接受自己所達到的層次,然後繼續提醒自己去覺知。


如果只是提醒自己去覺知,或者保持正念,這還不夠。為了使正念增長得更壯,你必須有正確的態度,一顆沒有煩惱及善觀察的心。比如說,如果你擔心自己的進展的程度,你就會很難有善觀察的心。首先你必須覺知這個煩惱,然後把它做為目標來觀察。此外當你心中生起了懷疑之心、不自在、不滿、緊張、失意、或者興奮的種種感受時,也可將它們成為目標,觀察它們。檢查它們。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我到底在想些什麼?」,「我的態度如何?」這將能幫助你理解你是怎樣的被這些煩惱所影響。你需要有耐心,保持興趣,以一顆好奇的心來這樣做。當你漸漸更能善巧以正確的態度來觀察時,正念會加強及有持繼性。這樣它幫助你更有信心去修行。


在此階段,你會看到一些效果,正念的修習不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樂趣。你會發覺較容易提醒自己去保持正念,以及看到煩惱。結果是你的正念更會有持續性,過了一些時候,當你的修行成熟時,正念就會有連續性。一旦,你的修行上有了連續的力量,你會自然的處在覺知中。這種自然的覺知是一種很肯定,清楚的感覺。你會感受到從未有的自由。你自己會知道它的存在,多數時間你都會體驗到它。那就是說,你能覺知那顆正在覺知的心,你的心就成為覺知的目標。當你達到這層次時,心會處於安詳中。現在,你的覺知的心是壯了。你需要非常少的精力去持續它。你不必刻意下功夫,自己則時時能覺知各種不同的目標。比如說,當你洗手時,你或者會觀察到你的動作,肥皂的感覺與味道,感覺到水的流動及能聽到流水聲。當你了知這些時,你或者會注意到你的腳踏在地上的感覺,聽到來自在對面田地的寺院的播音器在喧囂,或者看到牆壁上的污漬,心中起了一種衝動,想要去抹掉它。當這些東西發生時,你或許還會覺知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每次你洗手時,你當然都會覺察到不同


的東西。自然的覺知是一直的轉換的,它不斷地會四處掃苗,它會放下一些目標,拿起其他的目標,從一群目標移到另一群目標。


當你有了這自然的覺知時,你會發覺事情似乎緩慢了下來,因為你現在能注意到這樣多不同的目標。比較起來,在開始的階段中,你掙扎著要去覺知一種或者兩種目標。然而當你的心突然體驗到強烈的貪心或者嗔心時,你還是會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不同的是,現在你心會很快的觀察到那較粗的煩惱或者錯誤的態度。所以它們即刻就溶解,或者至少即刻開始失去的力量。你還是會有失去覺知的時候,你的心還是會隨意的漫遊,或退失,但是你會很快的注意到這點,那就是說,你自然覺知的心又會即刻運作。


 


先不要太高興,這裏有一句告誡。要持繼的擁有正念並不容易,你不可能讓它發生,你必須忍耐。如果你不間斷的禪修一個時期,你或許會體會到這種力量。但維持的時間不會太久,或者只是幾個星期。你須要善巧和修習來保持這種持續力。當你第一次體驗它時,你很可能很快的又失去它,它能維持幾個小時,甚至只是幾分鐘而已。千萬不要去找尋它。它只能自然的發展,你只須繼續修習。很多人須要一段時間,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時間去學習基本技巧與所要的知識,才能在整日中保持這自然的覺知。


當你的修行有了連續的力量時,專注力會自然變的更好,那就是說心會更安定。你的心會越敏銳,更安於現狀、更簡單、更老實、更有彈性、以及敏覺。他很容易就會看到那微細的煩惱,而還能對其他的目標保持覺知。自然的正念不只讓你覺知不同樣的東西,它也讓你知道其因與果的關係,也能觀察其細節,並且更有效的去面對微細的煩惱。


 


比如說,當你走向禪堂時你或許感到很輕鬆、安詳。接下來你發覺在坐禪時,心中有輕微的不安。現在你的心覺知了這煩惱,接受它,並且對它開始産生興趣。你的心中或許會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感到不安?」然後心就只想著這一個問題。在這同時你也會探討身體的緊張,你知道它與這不安的情緒也有些關連。比如說,你的肚子感到緊張的,接下來你會突然了解到在這不安,身體繃緊的背後中隱藏著許多的壓力,失意或者興奮的感覺等等。那也就是說,智慧開始解開答案。現在當你的心已經知道這不安的因時,你的不安會立刻減輕,身體緊張的感覺也漸漸鬆了。


如果你繼續觀察,你會發覺身心中還是有一些不安、緊張。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會在心中浮起。它將帶你更進一步。你會注意到前所未看到的欲求、抗拒、見解、希望或者期望。它們的存在使這事發生,現在你既然能看到不安的本因,你的心就會完全的放下。


當你的心覺知這不安與緊張的原因後,它會去注意一些同樣情況,一些讓你感到壓力、失意或者興奮的事情。下次當它們出現時,你會有智慧的看到這煩惱背後的本因。這時候,你的正念會更無間斷,心力越強。現在信、進精、念、定與智慧會合作無間,也既是說,「法」在自己運轉。


然而,自然的正念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認知煩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習慣性的習氣深深的隱藏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難於發覺。自然的正念很難看到這盲點。它們深深的隱藏在心中,所以直接的觀察是不能接近它。但是我們的正念能看到他人對我們的反應與情緒。所以當你看到周遭的人為自己辯護時,你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多數時候,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怎麼可能去得罪他人呢?如果你和你所得罪的對象感情好的話,那你可以直接問他到底你是做錯了些什麼。


不然的話,最好還是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一個好朋友,看看他們是否能在此找到你的缺點。當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你也可以在法的議論 中提出。去開發,探討這些隱藏的習氣是很重要的。當你能覺知這錯誤的態度所引來的盲點、習氣,你才能有智慧的注意到它們。


當你對修行還是不熟練時,你必須下功夫開發智慧。你必須善巧的運用正念中帶有理解力,這樣才能有效的修行。特別是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必須想辦法解決困難。不過,過了一些時,當正念有持續性時,你會較快知道如何以智慧來解決問題。智慧讓我們分辨出正與不正的觀念,智慧能把煩惱給溶解。當你的修行強有力時,正念與智慧會互相合作。當正念變成很自然時,你所擁有的智慧就能讓你應用自如。


不管你失去正念多少次,不要灰心,總是要以一顆溫和的心及耐心的把自己帶回當下,一直提醒自己要努力去覺知,但是不要貪求進步,如果他人似乎都進步很快,這沒有關係,你在修道中是以自己的速度去修行的。你所必須做到的是精進堅持不懈。在不久的將來,你也會自然的擁有連續的力量之正念。


 


 


 


 


 


 


7.智 慧


我們通常能獲得智慧或者知識,是透過學習閱讀或聽聞(聞慧 sutamaya pabba),經過思惟及推理(思慧cintamaya pabba),通過直接的體驗(修慧 bhavanamaya pabba)


聞慧(Sutamaya pabba)是從正確的資料中所獲得的,這樣我們才可以開始投入修行。思慧(Cintamaya pabba)是由以上的所得到的資料,進一步的融會貫通的過程。修慧(Bhavanamaya pabba)是從直接體驗中所產生的理解。我們需要有聞慧及思慧才能有效的修習正念。


這樣做時,直接體驗這種智慧才能產生。這些都是修禪的一部份。我們須要修習它們才能開發洞悉力(觀智) (vipassana)


 


作為一位新的修行者,我們必須閱讀佛法的書藉,或者至少也要參與吟聽法的議論。這些資料與指導能讓我們知道如何的修行。也就是說得到一些「材料」給自己去思考。我們必須把這資料和指導記在心理,當遇到困難時,我們必須拿它來它來反省。當然我們更應該在法的議論中發問。


刻意下功夫去開發智慧是我們必須做的。然而,很重要的請記在心理,你所獲的的這些知識,將會在你的禪修上帶來一些影響。這些資料將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運作,它會影響我們的想法以及對事物的看法。所以你一定要讓自己真正明白修行的基本知識,一定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當你自己對任何事物有所不解時,當你不能明白事情為何這樣時,你需要把這情形,清楚的告訴你的老師。擁有正確的資料,正確的動機,以及正思惟,你才能有效的、善巧的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智慧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多數人都是緩慢及辛苦的一種經驗 ── 我們都一直會在犯錯。


 


不要害怕犯錯 ── 更重要的,不要為自己犯的錯誤感到太難過。無可避免的,我們都會做錯,但是在修行時這些錯誤將是我們的踏腳石,讓我們能有進步。覺知自己的錯誤,小心的看著它,從中學習,這就是智慧的運作啦!當我們能從錯誤中學習時,智慧會開始很自然的,自動的開啟。再過幾年,當我們的修行進步了,我們愈來愈能保持正念,我們所收集的知識與了解會自然的,較快的出現。這時智慧與正念會形成同一個隊伍,互相配合。


當覺知自然運作時,心力就會加強,你會很有智慧的去處理事情。你不需在下苦工去開發它。當你觀察的心加強時,智慧讓你有效的對付煩惱。當你的智慧增長時,你的心會越清淨,越安詳。漸漸的,你會開始感受到清晰的,安穩的體驗。你會開始從一個完全新的角度中去看待事物。也就是說,你開始擁有洞悉力。擁有洞悉力的意思是對事物能有深一層的認識,以前所知道的都是表面的皮毛,只是一些知識。它很自然的,不費力的出現了,你是不能使它發生的。當某人把自己達到洞悉的經歷形容出來,和這洞悉本身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所以當你有同樣的經驗,這並非說你已經有了洞悉,或者將會得到洞悉。當時間成熟時,當你已經一切具備,你會有自己清晰的體驗,自己清楚的洞悉。


這時候,你才會明白你所讀到的,所聽到的關於洞悉的一切,與這真實的洞悉是有極大的差別的。你可以表達出這洞悉對你的影響,或者有關這種經驗的表面解說,但是你不能把洞悉對你所起的深刻體驗表達出來。


這樣直接的,真實體驗會對你的修行起了很深刻的影響。你對這世界的看法,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會有很大的改變。這就是說,這種智慧會立刻改變你對事情的看法。然而這「洞悉力的心」並不是永恆的。它是一瞬既過了。而它所留下的,能有力的影響我們的是它的潛能。我們要時時的栽培這洞悉的力用,不然它也會消失掉。只要我們繼續修行,它的力用才能存下來,才能用


這智慧來處理工作,才能繼續讓智慧增長。繼續的修行並不是說你必須在一日或一星期中坐禪幾個小時,雖然這樣做也是有幫助的。繼續的修行是說我們必須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一切,並且把它做得最好。


 


在這一階段中的修行,你的智慧是很明顯的,成為專注點。這覺知的心還是在它的旁邊,但是智慧是台上的主角。這種智慧幫助我們在修行中更有特出的進展。聞慧、思慧和修慧是互相合作的。你從思惟中所得到的智慧將讓你對法更有信心,從而能引發你的興趣去修行。當你對修行很有興趣時,你將會很樂意的學習與思惟。你不再怕犯錯,並且會開始找尋新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你會更清楚的看到修行的利益,並且對自己所學到的有深一層的認識。這些都會幫你增加信心。當你有了洞悉力,你對「法」的信心有如打了一針強心針。這時候你會更下決心,全心的投入修行中。正念的修習將會是你生命中的主要依靠,而你的世界再也不會同樣了。


 


比起他人,不管你是怎樣的有經驗;不管你是多麼的有知識,千萬不要對自己的智慧以及洞悉力的體驗感到自滿。不要替自己劃了一條界線。一定要放開心胸,這樣才能接受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8.讓心思考的糧食


以下所收集的要點,是經由眾多的禪修者在 法的議論 中我所給予的指導。他們之中有些是在開始學習的階段,而有些則是經驗豐富的禪修者。以下所給予的要點你有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這要看你個人的禪修程度與經驗。對那些不明白的要點,不要太擔心。你只要打開懷抱完全接納。再過一些時日,當你繼續修行,它們的意思會變得淺顯(清楚),你就會越深入的理解它們。當你的禪修更進步時,你就會漸漸的更明白全部的內容。以下的要點並不是照著某個秩序去安排的。所以當你需要一些忠告,或者一些鼓勵時,你可以自己自由閱讀一些。


 


1. 禪修並不只是坐在坐墊上。不管你是處於何種姿勢中只要你的心是在覺知中帶有理解 你就是在修禪。


2. 如果你還不能觀察,不要強迫自己去做。先學習如何放鬆自己,如何讓自己感到舒適。


3. 偶爾你也可以學習躺下來修禪。在任何的姿勢中,學習保持這覺知的心。你需要不時的覺知自己的經驗,並且知道在不同的姿勢中,心所需要付出的不同力量來保持覺知。


4. 正精進的意思是不停的努力。它並不是要求你去專注不移、去限制這顆心、去強迫自己或者阻止自己。這專注不移之心的生起是因為我們對修行起了貪心、嗔心或無知。


5. 你可以覺知身體的觸覺,心中的感受,以及心理活動。但是不要把它們當著是「我的」。他們本來就是如此。觸覺就只是觸覺,感受也只是感受,心理活動就是心理活動 ── 這也是他們的本性。你應該記住試著用這一種態度去觀察它們。不然的話,那就是說,你把他們當成「自己的」,那麼執著與障礙就會隨之而生起。


6. 學習去觀察,探討以及理解「目標」的本然性是比希望它消失,或者致使它消失更重要。希望「目標」消失是一種錯誤的態度。


7. 當你那觀察的心中沒有煩惱時,你是在正念中。


8. 這能知道的心(五蘊裏的「識蘊」),只能認知在六塵觸六根所生起的境。。它是時時的存在著,但是它不能認識或者給於詮譯。它沒有智慧,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這能知道的心只是去感覺目標的事物。


9. 這能觀察的,或者看著的心能觀察你的感受。當你覺知你正在觀察時,你是在覺知這觀察的心。


10. 你必須通過當下的心識活動,感受或者內容來覺知到這顆心。每當你覺知到這想心或者嗔心、失意,欲望等等時,你是在覺知這顆心。你必須認知到這是你的心在做這些事,或者在感受這些事。


11. 當你介入這觀察的心時,洞悉就不能生起。你必須學習客觀的觀察,只是給與注意,沒帶其他的念頭。


12. 當你觀察你的心時,你會發現一些令人感到驚奇的,驚喜的,或者驚怖的固執的思想,欲求,恐怖,希望或者期望。這些想法或者連自己也從沒有察覺到。


13. 世俗的活動(比如閱讀,聽音樂,運動,遊戲)是有賴於心的思惟以及概念的產生。如果不如此的話,即外在的事物會變得沒有意義。但是在禪修時,如果有一個概念產生,你應該只是覺知這顆心正在思惟。


14. 當你的心很容易的緣於一個目標時,這是因為這目標很粗顯,或者是你的正念很強。不要只是觀察那較粗的目標。如果你能修習觀察不太明顯的目標,你的正念會更強。


15. 從你對某一個人產生厭惡之心的那一刻開始,你的心已做了一個記號,存入一個資料。這個記號使你對那個人的看法永遠不移。它阻止你去真正了解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癡心在作怪。


16. 當你的心已經準備就緒讓洞悉力生起時,它就會自然的、不須思慮的出現。不要去找尋,或者希望洞悉力之生起。去找尋它只會給你帶來錯誤,造作的心。


17. 你應該時時以寬大的胸懷去體驗你的感受。試著不要太快就下結論。你只須仔細的,不停的觀察,探討你的感受。太快就下結論阻止你對事物有更深的了解。


18. 如果你只是一直在逃避困難的情況,你是不能學到什麼,也不會成長。特別是當你面對煩惱時,你更不能逃避。學習去面對煩惱讓你有機會去探討它,理解它的性質。當你這樣做時,它會幫助你超越煩惱。


19. 當困難出現時,要學習去對它產生興趣。以一顆溫和的心態去看待這困境,你可能會突然的了解它出現的原因。


20. 你不需把感覺作了符號,把它們分門別類為喜歡的,不喜歡的或者中性的。提醒自己,感覺就是感覺,它本來就是如此,接受它而已。


21. 每當我們看電影時,每一個觀眾都會從個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些不成熟的觀眾可能只把它當成一種娛樂。那些比較成熟的觀眾會試著了解劇中所要表達的教訓在禪修時 你也應該試著去了解所發生的事。


22. 當你的心越能專注或者集中在一個目標時,你就必須付出更多的精力。這樣的修行讓你感到困難、疲倦。你的正念或許會退失。當你注意到這一點時,你或許會很努力的去恢復以前的水準(狀況)。當你這樣做時,你需要更多的精力,這種滾雪球似的效應將會燃燒了許多的精力,特別是當你參加長期的禪修營。


23. 當你用太多精力去保持正念時,這會很快的消耗許多精力,所以你不能整天都處於正念中。如果你能放鬆自己去修行,這樣會節省很多精力,並且能長時間的修行。如果你是一位長時期的修行者,你不可以浪費精力。禪修是整個生命的工作,它是一種馬拉松式的長跑而是百米的短跑賽。


24. 把每一分,每一秒看成寶貴的機會來進修覺知,但是不要以大嚴肅的心來修行。如果你太過重視它,你會變得很緊張,很不自然。


25. 當你知道如何放鬆自己時,你會對自己的需求感到很敏銳。這時你會知道自己是否在浪費精力,也知道如何去保存精力。


26. 讀過他人禪修的經驗後,你或許會自覺的,或者不自覺的看看自己是否有如他人的體驗。如果你有同樣的體驗,你會毫不考慮的下定論,認為自己有了洞悉。但是這只是一種相似的體驗。洞悉是一種對現實的真正之理解。


27. 這顆打妄想的心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活動。如果我們一直與他抵抗,這是說我們不想接受這種自然的現象。當我們能接受它,那就是說有了正確的態度,這樣當我們要觀察這妄心時就會比較容易。在開始的階段,你會不時的把自己迷失在妄想中,但這不會成為問題。當你修行了一陣子,你會觀察到這愛遊蕩的心只是一種妄想,那時你就比較不會把自己迷失其中。


28. 不要抗拒,不要期望──接受它,事物本來就是如此。


29. 這妄心本來就不是問題,是你的態度有問題,你認為它不應該四處遊蕩。這目標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觀察它,看待它。


30. 你在觀察什麼,你在那裏觀察,這一些都不重要。你對它的覺知才是重要的。


 


31. 每一個時刻都是適合於禪修的時刻。


32. 止禪的目的地是要把心提昇至某一層次,而內觀禪則是一種學習與理解的路程。


33. 念處的禪修可以比喻為看一場電影。你只需坐下,放鬆自己,然後就看電影。它的故事會自然的發展開來,而你從中到底學到了些什麼,這就要看你自己理解的程度了。


34. 如果你的態度不正確,無論從何方面來看,你還是在煩惱中,你的心還是污染的。


35. 洞悉力自己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這洞悉力能否讓你的心起變化,下一次,當有同樣的情形發生時,你可以處理問題而沒有煩惱。


36. 當你的心中有煩惱時,你必須認識它,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覺知心中沒有煩惱,這也是重要的。


37. 理解並不是一條直線。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38. 智慧之心傾向於善行,但它並不執著它。智慧之心不想造惡,但它不因厭惡而生嗔。智慧之心認識善巧與不善巧之間的分別,而它能很清楚的看到不善巧之心所帶來的不幸。


39. 無明致使你知見不正,不對的你看成是對的,而對的反而變成不對了。


40. 避開困難的情形,或者逃避它,這並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或者努力。但是當你如此做時,你阻止自己去考驗自己的程度是到何地步,阻止自己成長。能否面對困難對你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然而如果你所面對的困境是太艱辛時,你有必要暫時退後一步。等你有足夠力量後才能善巧的克服它。


41.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使智慧增長。智慧的增長有賴於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認知煩惱,理解它並且超越它。為了要看看自己的程度如何,為了要成長,你必須給自己機會去面對煩惱。一顆不能面對生命中種種挑戰的心是永遠微弱的。


42. 覺知的開展是生命中的一條很長的旅程。你不必匆匆忙忙的,或者為它擔憂。正確的修行是很重要的,所以你所學到不只是限於在禪修營裏,而是能把它運到日常生活裏。


43. 你越想看到什麼東西,你會越看得不清楚。當你放鬆自己時,你才能看到事物的真面目。那些並不去試著想看什麼東西的人,看到更多。


44. 強有力的正念並不是某種力量。當煩惱不在時,當你擁有正確的態度時,正念是強的。


45. 要知道你是以何種態度來觀察,單單的觀察並不足夠。


46. 如果你的身體因受傷或者不適而感到疼痛,要注意,不要使它惡化。


47. 有些時候,當你遇到很大的困難時,你的心就不想去觀察,修行。這時,你就要看看自己的能力,以及心理狀況。你可以選擇繼續覺知它,或者停下來,保持正念而休息。


48. 在我們的生命中,不管我們為他人做了什麼,我們都應該學習不求回報。在覺知的修學中,你也應該學習不去期望好成績,或者好的體驗。


49. 認知驕傲的心,這是非常的重要。這是為了要減輕它的銳氣,阻止它增長。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態,這樣智慧才能生起。


50. 抱著某種見解或想法,認為洞悉是應該怎樣的,這是非常的危險,因為當你有某種體驗與你的想法相合時,你會產生驕傲的心。真實的本性是超越想法與見解的。想法與見解只是無明的運作。


51. 不要只是在禪修營中修行;要把它用在生活中,當你離開時,把你的修行帶回去。


52. 當你的心力強時,在接觸到一個目標時,它是不會去下判斷的。它只是理解目標的本質就是如此。


53. 你必須不時的試著觀察你的心是怎樣去面對困難,最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當你已經知道你的心,在這些情況是怎樣去運作時,智慧自然開始去處理它。下一次,當你遇到同樣的困難時,智慧會阻止你去做一些不善巧的反應。智慧知道如何處理問題。


54. 當你開始觀察思惟時,你不能認知它是心。你只能覺知這是思惟,以及所思惟的內容。通過修行,通過重複的看著這思惟,你會理解到這是「心」在思惟。這種情況是很難用文字來表達的。但是當你能如此做時,你會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你的心。你可以認知它是從心中生起的妄想。你應該學習認知這妄心的生起。不要只是覺知你的身體,逃避觀察自己的心。這樣你有可能會失去看到心是怎樣運作的本性。


55. 當你的正念強時,有持續性時,你會自然的開始注意到較不顯眼的目標,當你能觀察到這較微細的目標時,心的正念之力會更增加,從而讓你能觀察更微細的目標。這種能觀察到微細的目標的能力是慢慢的發展開來的。你是不可能強迫自己保持正念來達到這程度,或者刻意下功夫去觀察它們。(註解:強有力的正念是用來形容心的狀況。這時心中的五力,既是信,精進,念,定,慧是處於平衡的狀況。這種心境的發展是通過連續不停的修習的力用而成的)。


56. 擁有覺知與正念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去保持它,讓它持續不斷,這你就必需擁有正精進,那就是說不停的努力。


57. 放鬆自己,把心保持在正確的架構中,這是非常的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能否認知心是處於正確的架構中,比起你的安祥體驗,或者坐得很好更為重要。


58. 每次如果你一坐下就昏沈,這是一種不良的習氣。所以只要一開始覺知到昏沈時,請把眼睛張開。如果他還繼續昏沈,即刻站起來,走動一下。無論你是站著,或者坐著,都沒有關係;重點只要能讓心處於清醒的狀況就得了。


59. 正精進是提醒自己去覺知。正精進並不是把精神集中在某一目標中。


60. 在傍晚時,如果你感到很疲倦,這或許是在日間用了太多的精力。如果你的修行得到有持續的力量時,你應該不會太疲倦的。所以不要費太多的精力來讓自己更有正念。你只須告訴自己去覺知。


61. 當你把眼睛閉上時,你會突然發現到心中有許多的念頭。其實心本來就是一直不停的在想東想西,只是因為你沒有注意到它而已。因為當你張開眼睛時,你比較注意外面的事物,沒有注意自己的心。


62. 為了使已發展的技巧能繼續的成長,你必須繼續的修習它們。所以繼續的禪修吧!不管你在那裏,你必須儘量的修行。保持一顆努力不懈的心。這樣你才不會浪費了自己已學到的東西。


63. 如果你能夠覺知,這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所以當你必須去面對一個煩惱時,並且覺知它的存在,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你能夠覺知這個煩惱。雖然它似乎不願意消逝。只要你能夠覺知這些煩惱,你是有進步了。


64. 煩惱是「法」的一部份。不要抗拒它們。有一位禪修者為了煩惱很快的消失而感到失望。這不是因為她要這煩惱,她只是很想理解它們,從中學習。當你遇到煩惱時,你應該擁有這種態度。


65. 要知道,煩惱就只是煩惱,他們並不是「你的」煩惱。每一次,當你與煩惱認同時,或者抵制他們時,你只是加強這煩惱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wdha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